首页 来买呀

滿文專書

滿文專書

滿文專書

以下介紹幾本以電腦排版、現代目錄、註解、索引等觀念製作的滿文書籍,很適合初學者學習之用。

摘自:https://sites.google.com/view/taipeimanchu/man-wen-zhuan-shu

尼山薩滿

尼山薩滿

『尼山薩滿全傳』簡介

『尼山薩滿全傳』是滿文尼山薩滿故事的漢文翻譯本。全書以滿漢對照的方式排版,並且採用了海參威、海拉爾兩種版本的尼山薩滿故事。在翻譯時,破解了原稿中的兩百多項疑點,提出嶄新的解讀,讓讀者真實、深入、全面的了解薩滿到地獄的追魂過程。

The book "The two manuscripts of the Manchu epic tale ‘NiSan saman i bithe’ "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Manchurian version. In this book, page layout is set up with Chinese-Manchurian cross referenc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origional manuscripts are taken: from Vladivostok and from Hailal. Over 200 ambiguities in the manuscripts were resolved with new interpretation, thus readers will find this translation comprehensive, and will deeply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saman's pursuing a soul in his travel to the dead world, with full-scale aspects.

『ニシャン・サマン全伝』は満洲語からの中国語の翻訳書です。ウラジオストックとハイラル二つ異なる訳本を参考して、満洲語と中国語を互いに参照できます。作者は原稿の200以上曖昧なところに新しい解釈を提出し、読者にもっと深く、正しくサマンが魂求めるための地獄旅を理解できます。

譯註說明

近年來「尼山學」似乎相當受到滿學界重視,研究『尼山薩滿』的文章增加了不少,有欣欣向榮之勢。不過俄籍訪台學者李福清先生早就提出了質疑,他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的『漢學研究通訊』中認為,『尼山薩滿』故事裡還有兩百多項疑點沒能解決,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充實。這就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了,如果不能了解『尼山薩滿』的文字在說些什麼,那麼相關的宗教、文學、音樂、社會、民族等學術研討,就好像蓋在沙灘上的屋子,基礎是欠穩固的。

其實大家對『尼山薩滿』的認識程度,可以從翻譯文章中看出些許端倪。為什麼尼山薩滿作法時,要把大木桶丟進水裡?滿族媳婦會坐在西炕上嗎?喪禮祭祀要準備七種物品是哪裡的風俗?什麼人有力氣把倉庫抬到院子裡擺放?俄羅斯國有西方大學嗎?以上問題的答案是:薩滿作法時是把神鈴丟進水裡的,而不是丟大木桶,滿語神鈴與大木桶發音相似,早先的譯者誤會了。滿族媳婦都坐在東炕上,這是滿語口語裡有東西互換的習慣,如果以為媳婦坐上了西炕,就是不知口語而產生的誤解。喪禮祭祀要準備作七,這方面是滿漢同俗的,並不是所謂的七種物品。祭祀時是把紙做的庫官庫錢抬到院裡擺放,而不是去抬沉重的倉庫。俄羅斯國在海參威設有遠東大學,從來就沒有西方大學,這還是對滿語口語東西互換的誤解。這正是李福清先生所說兩百多項疑點裡的少數幾個。為了尋求更多答案,筆者即從書寫滿語及口語滿語兩個方向翻譯『尼山薩滿』,祈求對於以前版本中的疑點,提出嶄新的解讀。

『尼山薩滿傳』相關研究甚多,直如汗牛充棟。然筆者能讀到的全譯本卻不多,參考書籍僅如下數冊:俄文譯本一九六一年沃爾科娃『尼山薩蠻傳說』、一九九二年雅洪托夫『尼山薩蠻傳』、英文譯本一九七七年諾瓦克『尼山薩滿的故事滿族民間史詩』、漢文譯本一九七七年莊吉發『尼山薩蠻傳』、一九八七年趙展『尼山薩滿傳』、二○○一年趙志忠『薩滿的世界尼山薩滿論』,另外韓文譯本雖是久聞大名,但遍尋不獲,所能看到的韓文資料都是間接從俄文、英文譯本的注解中得知的。其中俄文譯本是雅洪托夫先生一九九三年來台講學時所贈,能親炙俄文原版書籍,感受自是深刻。這本『尼山薩滿全傳』,就是根據那兩本俄文書裡的滿文手稿翻譯而成的。沃爾科娃『尼山薩蠻傳說』構成了『尼山薩滿全傳』的上卷、雅洪托夫『尼山薩蠻傳』則譯成『尼山薩滿全傳』的下卷。諾瓦克女士翻譯的英文譯本,則是到南港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現場借閱的。該研究所圖書設備完整充實,對院外訪客也樂於提供各種協助,特此誌謝。

為什麼這本書叫做『尼山薩滿全傳』呢?全傳之意是表示說,本書採用兩種版本,海參威、海拉爾版本俱全。因為這兩種版本一悲一喜,放在一起可以相互徵引,無論比較、分析都很方便。據雅洪托夫統計,尼山薩滿的故事滿文抄本至少有十四種不同的變體,所謂全傳,當然不可能顧全到這十四種,只能選擇較具代表性的兩種,讓有心研究的朋友,在最短的期間內,就能大致掌握尼山薩滿的精髓。兩種版本原書手稿頁數,已標示在漢文之上,讀者可逐頁對照,深入探索。至於作者,則以海參威版本署名的德克登額為代表。其實說唱故事是民間的集體創作成品,參與的人數極多,根本不可能找到單一的原始作者。通常都是只把最後具名的人士當成作者,算是權宜之計,不得不爾。

在翻譯的過程中,發現海參威、海拉爾兩種版本所用的詞彙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在滿文拼音上,有時會略有差異。像海參威版本說的「niSan尼山」,海拉爾版本卻是說「nisan妮三」,連主角名稱都不能一致,那麼兩種版本即使放在一起,比對起來還是會讓人感到困擾的。因此就把以下這十個詞彙統一成一種寫法,如「baldu bayan 巴爾杜巴顏」、「ahalji bahalji阿哈爾濟,巴哈爾濟」、「sergudai fiyanggU 色爾古岱費揚巫」、「heng lang San 恆朗山」、「niSan尼山」、「nari fiyanggU納力費揚巫」、「fungtu酆都城」、「laihi賴西」、「julhen本命神」等,字數雖不太多,但已足以方便讀者閱讀了。倒是配角之類的名字,就不強求一致了。像海參威版本說的鬼名「kumuru骷墓髏」,在海拉爾版本卻是說「humuru胡木碌」,大同小異,仍然保持各自特色,當然不必更改。

『尼山薩滿』本是口頭相傳的民間文學,有時相當粗獷隨興,不太注意語法細節。像後置詞baru的前面,通常會接屬格助詞 i,而兩種版本都不在意,有時寫了,有時又沒寫。為了避免誤解及錯誤示範,就幫忙將各個必須的格助詞添加上去,到底是白紙黑字,草率不得。另外原書手稿筆誤或遺漏之處,本書也會採取補救措施。原則上是,盡量由同一版本前後文中,找出類似的片段補上。如果本版本前後文中,找不到相似片段,就由另一版本中尋找解決之道,要是仍然無法解決,才由筆者自行校正。自行校正的部分,筆者都會在註釋中詳述理由,決不敢率爾操觚,務請讀者明鑑。

『尼山薩滿』是一部滿語的文學結晶,其中充滿了滿語的詩詞、笑話、諺語、典故等絕妙好辭。但是對於翻譯者來說,遇到了這種講究韻律結構的言談篇章,卻並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因為這些東西在音韻方面又是無法翻譯的。譯者除了用註釋強調說明外,似乎也想不出什麼更高明的處理方法了。但是翻譯工作總得進行,所以大致上原文的意思是要顧慮到的,而音韻方面,恕筆者才疏學淺,就只好徒呼負負而無法顧及翻譯文詞的押韻了。滿語的韻律,大部分出現在各個神歌及諺語裡面,滿語的六個元音,可分為陽韻、陰韻、平韻等三組,陽韻組包含陽韻a、老陽韻o、入聲韻U,陰韻組包含陰韻e、少陰韻u、平韻組包含平韻i等。詩歌韻律又分為頭韻、中韻、尾韻等三種。押韻的文詞,除了有聲韻之美外,對於朗誦者,也有幫助記憶的功用。例如海參威、海拉爾版本都曾經出現巴爾杜巴顏稱讚尼山薩滿的一句話:「二十個薩滿不夠看,四十個薩滿也比不上」,除了文字對仗工整、通順以外,這裡二十、四十已經定型了,不可能換成四十、二十或是五十、一百,因為「orin、oilori、dehi、deleri」幾個字是押頭韻的,先是老陽韻o,再用陰韻e。頭韻固定,整句就已經定型。同樣類似的詞句如「納力費揚巫把二十擔水倒在尼山薩滿鼻子周圍,把四十桶水倒在臉的周圍」,其中「orin、oforo、dehi、dere」幾個字也是押頭韻的,也用上了老陽韻o與陰韻e。所以即使海參威、海拉爾,兩地相距千里之遙,即使『尼山薩滿』傳唱多年,重點的地方卻還相當一致,這不能不歸功於韻腳的定詞功效了。

說唱文學要顧及觀眾的現場反應,因此逗趣的笑話,就是營造熱絡氣氛必需的催化劑。在『尼山薩滿』裡,尼山薩滿給人一種喜歡開玩笑的印象。尼山一出場,就誤導巴爾杜巴顏,讓員外以為老婆婆是薩滿,害得員外到處去磕頭,累出滿身大汗。後來又跟蒙兀爾岱舅舅開玩笑,尼山把錯誤的叫雞喊狗方法,告訴蒙兀爾岱舅舅,結果雞、狗卻都往回走,莫名其妙的追趕尼山薩滿去了。把蒙兀爾岱嚇得命都快沒了,尼山才說出真相。這種做法一方面炒熱現場氣氛,一方面改善了以往一般人看薩滿是陰毒的巫婆刻板印象,可說是一舉兩得,算是有點智慧。其實尼山還說了一個晦暗笑話,有些像在打啞謎,似乎未曾引起一般人注意,乘現在翻譯之便,順勢點破,供給大家參考。那就是在故事裡的公雞,被尼山安了個女性名稱,卻是「aSa大嫂」與「 gu小姑」。不只如此,尼山也讓那隻獵狗,編出了頗不尋常的名字,就是「coco陽具」和「oori精液」。也許對照原書手稿,會發現叫雞喊狗的聲音,跟上述幾個字不完全一樣,不過這就是劇場文學精妙之處,總要有些避諱和影射,才會樂而不淫。後來蒙兀爾岱舅舅果然上當,還一派輕鬆的用起這些情色詞彙來呼雞叫狗,「動陽」、「動陽」、「消精」、「消精」的一直喊,讓台下的滿人觀眾樂不可支。即使在不同的版本中,類似的笑話依然存在,只要聽得懂滿語口語,自然會哈哈一笑。這就是當年滿語世界的劇場文學,也是『尼山薩滿』得以傳播的一大助力。

其實在『尼山薩滿』裡的啞謎,當然不會就只這麼一個。像「sergudai色爾古岱」名字的由來,就很值得玩味。以往大家都不知道其涵義為何,其實故事裡已經透露出了一些端倪。故事裡說「員外就為這個小兒子取名為五十歲所生的色爾古岱費揚巫」,可知「五十歲所生」跟「色爾古岱」,有絕對的關係。因此「sede susai歲五十的」速讀起來就成為「sergudai色爾古岱」一詞。說書人顯然想以押韻的定詞功能,來幫助記憶呢。這也是一系列名字謎語的開端,「nari fiyanggU納力費揚巫」的「nari納力」,是來自「nadanju七十」,因為他父親七十歲才生養了他。「niSan尼山」則來自「nisihai saman尼西哈薩滿」,因為她住在尼西哈河岸,是當地法力最高強的薩滿。不過對於「蒙兀爾岱舅舅」這個稱呼,原作者卻不想打啞謎,因為他可能正在影射一段清初的歷史事件呢。蒙兀爾岱應該就是清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莽古爾泰,他是清太祖努爾哈齊的第五個兒子,既善戰又英勇。曾經跟隨努爾哈齊征伐烏喇部,連克六城,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受封為和碩貝勒。他有一個同母的妹妹,叫做莽古濟,是努爾哈齊的第三個女兒,又稱為哈達公主。這個公主有一段政治婚姻,嫁給蒙古敖漢部博爾濟吉特氏的首領瑣諾木杜稜為妻,跟『尼山薩滿』書裡稱蒙兀爾岱是「閻羅王的親戚」,還真的有一點神似。不過巧合之處還不僅只是這一點,後來莽古爾泰功高震主,與皇太極不和。天聰五年(一六三一),莽古爾泰被革去大貝勒名號。天聰六年(一六三二),莽古爾泰無故暴斃。天聰九年(一六三五),莽古爾泰的妹妹莽古濟,竟被她丈夫瑣諾木杜稜出賣,被控私造金國皇帝印,圖謀反叛的大罪,遭到處死。莽古爾泰雖死卻不得安寧,再度遭到牽連,被追削爵位,除去宗籍,據說連墳墓都遭到平毀,骸骨拋灑無蹤。這種骨肉相殘的人倫悲劇,跟『尼山薩滿』書裡婆婆向太宗皇帝去控告尼山再度殺夫、太宗處死尼山的種種情節,真是有太多的雷同之處了。莽古爾泰的削爵去籍、死無葬身之地,跟『尼山薩滿』書裡尼山的丈夫被打入酆都城,萬世不能投胎為人的情景十分類似。而尼山薩滿被婆婆控訴、遭太宗皇太極下令處死,簡直就是哈達公主莽古濟謀反事件的翻版。因此不得不令人深思,以往把尼山之死的原委歸入「父權母權鬥爭」說,是否太過空泛了些呢?或許說書人心裡明白,清代滿人對莽古爾泰、莽古濟這對政治受難兄妹的冤屈,一直是寄予同情的。因此順勢把故事幻化為蒙兀爾岱舅舅的勤謹、忠心;尼山薩滿的美麗、專業,既反映了民心,也突顯並且控訴了皇太極的專橫和霸道,算是另類方式的平反吧!如果從這種歷史的角度觀察,就很難讓人再把『尼山薩滿』故事看作單純的神怪小說了呢。

最後來談一下翻譯『尼山薩滿』時,所採用的方法論。由於『尼山薩滿』原書手稿書寫得比較潦草,魚魯亥豕之處難免。所以無論俄文、韓文、英文、漢文譯本,都會先加以校對,將之整理成通順的滿文後,才會再翻譯成相對的語文,這種做法早已形成慣例,並無例外。只是在校對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找不到適當的字詞對映的問題。為了不開天窗,以往譯者或許常會在無計可施之下,隨興找一個詞來湊數,並且註明疑似某字,而這也正是李福清先生所敢於指出,書中尚有兩百多項疑點沒能說明白的最根本理由。根據觀察,其中就有不少的口語字,對只熟悉書面語的譯者來說,這類字詞極其陌生,所以更不清楚該往哪裡尋找答案。本書的解決之道,是擴大搜索範圍,深入李樹蘭著的『錫伯語口語研究』、『錫伯語簡志』、山本謙吾著的『滿洲語口語基礎語彙集』和自行前往新疆調查的口語資料中反覆鑽研搜索。於是dalin就是「daliyan大口袋」、amten即是「amtun小俎」、barun等於「baran陣勢」,果然找出了不少答案,算是有些收穫。要知道詳情,請直接參考書後的註釋就會明白了。另外使用電腦不厭其煩的功能,來協尋生字,也不失為一良方。只是電腦找出的字詞,數量較為龐大,往往要耗費極長的時間比對,一項疑點花一天能找出答案來,就算是相當迅速的了。有時一個難解的問題,得考慮個三至五天,才會有答案。簡直就像唐人作詩,「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似的,相當折磨人。不過再比對外文資料,發現這樣比對出來的結果,效果確實不錯,連許多以往譯本認為無解的答案,都一一浮現出來了,這也是筆者覺得這種方法尚有其可取之處的主要原因。還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也是翻譯過程中一直在採用的方法。所謂理論,就是指前人的專業著作。『尼山薩滿』裡面有不少字典上查不到的新字,需要在譯本中作適當的詮釋。一般譯本不乏採取閃躲策略的,經常是含糊其詞,不知所云。像「dagina sargan jui 空行母仙女」,一般譯本就直接譯為「仙女」,對dagina這個滿文佛典用字視而不見。把「hanilambi觀落陰」跟字典上現有的「kani隨合」一字,視為一體,也翻譯成「隨合」。其實在英文譯本裡,很早就引用民族學大師史祿國所蒐集的字彙表中的一個滿語字「hanalambi去到死亡世界」,認為這兩個字是相同的,當然不能用「隨合」帶過。有時字典裡有釋義的字,在『尼山薩滿』裡可也不能全盤接收。像「tonio神石」這個字,石光偉著『滿族薩滿跳神研究』裡說得很詳細,是薩滿常用的法器,而字典裡只說tonio是碁石,於是一般譯本就直接譯為「圓棋子」,也不想一想薩滿拿了圓棋子要做些什麼。「han元神」這個字的滿文大家都認識,字典上說是「皇帝、可汗」,但是在『尼山薩滿』裡偏偏不能這麼解釋,而要說成「元神」。據一九九一『滿族文化』第十五期刊登的陳捷先「略述『尼山薩蠻傳』中的儒釋道思想」一文中所說,清代滿人的薩滿信仰,已經吸收了大量的漢人儒、釋、道思想,早已不是一句「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概念所能涵蓋。因此錯綜複雜的「han元神」、「julhen本命」、「hanilambi觀落陰」等漢人道家用語,已頻頻出現在滿文作品之中,需要在翻譯時仔細琢磨,作出適當的詮釋。這是譯者的權利與義務,無從迴避。其實有的句子,即使連一個新字也沒有,翻譯的時候還是要注意言談的對象是誰,才不會弄錯了意思,而誤導讀者。例如卷上呆阿哥斷氣之後,阿哈爾濟哭泣完了跟大家說:「巴哈爾濟你自己領著大家,把呆阿哥的屍體好好引導帶走,好嗎?來人啊!我自己帶著十個人騎馬先行前往,去給咱們的員外老爺報信」,以往的譯本翻譯的是:「巴哈勒濟你領著大家把呆阿哥的屍體好好地抬著慢慢地走吧!我帶著十個人騎馬先行,去給我們員外老爺報信」,譯句把「elheo好嗎?」、「jio來人啊!」這兩個疑問詞、命令詞,收納到了前面一句之中了,顯然沒有看出,「elheo好嗎?」、「jio來人啊!」都是斷句的地方,應斷而未斷,就會出問題。此處「elheo好嗎?」,說話的對象,是巴哈爾濟,語氣是委婉的,屬於平輩用語。而「jio來人啊!」訴說的對象,卻已經轉變成那「十個人」了,以阿哈爾濟這種貼身僕役的身分,對一般家丁說話語氣當然是威嚴的,屬於命令用語。對象既然不同,譯句當然要順應情勢,轉變語氣,才不致發生誤譯的情形。

書譯寫完了,事情卻還不能說全了。『尼山薩滿全傳』備有一個名為『台北滿族網』的支援網站,網址是: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manchu/,隨時提供讀者有關『尼山薩滿全傳』的最新消息,舉凡建議、批評、勘誤、研討等活動,都可以在網站上進行。當然,習慣寫信的讀者也可以採用郵寄信函的方式來表達,效果也是相同的,連絡地址寫「台北縣新店市寶興路五八巷七號二樓映玉文化出版社收」即可。

本書承蒙廣定遠先生特地在百忙之中,揮筆賜序,敬表謝意。封面內頁的英文、日文簡介,則是由內人映美帶領子女為元、為芳合作添入的,發揮了家人同舟共濟的精神。值得順道一提的是,序言中所用的滿文字體,稱作康熙御批體,是由廣先生領導的工作小組,推出的最新研發成果。這種字體在開發過程中,克服了滿文草書經常偏離軸線,不易上下銜接的技術障礙,才能讓龍飛鳳舞的書法藝術,為電腦所確實掌握。由於以往似乎無人著重這一方面的研製工作,所以這次的展示,應該算是滿文出版界的首例吧。字體母本仿自康熙當年流傳下來的御批,先從多份奏摺手稿中歸納出康熙批寫的運筆神韻規則,再將之化為適當的各個字母。雖然每個字母看起來都與一般字母相似,並無任何不同。但是,當這些字母再度由電腦選取而結合為文字的時候,康熙書法的特徵就會躍然於紙上了。乍看之下,有如親筆,是會令人有些驚艷的。康熙的書法特色是,字母s與ng很像,中軸線歪歪倒倒,a不突出、字尾i簡化為一筆,圈近點遠等,凡此種種,顯然與大臣們的拘謹筆法,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論起康熙滿文書法的神采、氣勢和意境,可說既完美又統一,氣韻天成,有著帝王風範,顯非常人能及。想學滿文草書的人士,或許可以多加參考臨摹呢。(20071017張華克)2012.10.13.

探討『尼山薩滿』情節的參考資料:海拉爾手抄本『尼山薩蠻傳』與倫理關係之研究

────────────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尼山薩滿全傳 / 張華克譯. -初版.

臺北市:映玉文化 , 民96

308面; 24x18公分. 附索引

ISBN 978-986-82124-2-8 (平裝)

1.滿洲語 - 讀本

類號:295 流水號:96016505

───────────────────────

─────── ────────────────

書 名:尼山薩滿全傳

著 者:德克登額

譯 者:張華克

審 閱:廣定遠

發行人:熊映逴

美 工:連玉蘭

印 刷:巨大科藝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23145台北縣新店市寶興路45巷6弄7號2樓

出版發行:映玉文化出版社

電 話:(02)2914-7982 傳真:(02)2915-3686

地 址:23145台北縣新店市寶興路58巷7號2樓

總經銷:富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2219-2068 傳真:(02)2219-2180

地 址:23148 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四維巷二弄2號4樓

電子信箱:fuyu8@ms67.hinet.net

實價:新台幣四○○元

初 版:中華民國九十六(2007)年十月

──────── ───────────────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書2012年以前在全省各大書局可以購得,海外讀者亦可上網經由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寄送。惟庫存已經售完,書局亦不再補貨。有需要的讀者,請直接來函收件者: "張 華克" <changhwaker@yahoo.com.tw>購買。(文字:張華克2013/02/17更新)

大陸讀者可上網經由孔夫子書店聯繫店主購買網址如下

http://www.kongfz.com/star/6844/ http://www.mosbook.com/mos/index.asp

摘自:https://sites.google.com/view/taipeimanchu/man-wen-zhuan-shu/ni-shan-sa-man

清文指要

清文指要

『清文指要解讀』

目錄

廣序(樣張)

廣定遠先生給『清文指要解讀』作序,頁一至頁四如下:

廣序註釋

序註釋

序註一:「amba daicing gurun清朝」直譯為「大大清朝」,其中「大」字以滿漢字形態出現兩次,看似冗贅,然實為兼顧滿漢兩方讀者需求所必要的表達方式。

序註二:「bayalame高興」,是口語的常用字,收錄於李樹蘭編著的『錫伯口語研究』一書中。

序註三:「amala後」是口語中的習慣用法,等於規範語中的「manggi後」。又廣祿字季高,別號愚公,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生於新疆伊犁,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歿於台北,享年七十四歲,是將滿語文植根於台灣學術界的開創者。

序註四:「taiwan dasiyoo台灣大學」,也可以寫成「tai wan amba tacikU台灣大學」,分成兩個字寫的「tai wan台灣」一詞習見於清朝滿文奏摺。

序註五:「SoSororahU恐廢退」,是口語字,見於『錫伯口語研究』。

序註六:滿文「dehi udu aniya四十多年」,漢譯為「近半世紀」。

序註七:「Solokon簡」,是口語字,見於『錫伯口語研究』。

序註八: arbun是滿語「形象」的意思,但此處作蒙古語「十」解,廣定遠先生的大排行是老十,他的堂哥叫孔九善,可依此類推出所有同輩堂兄弟的名字。「kunggur孔果洛」為姓,在察布查爾縣算是一個大姓,到處都有同姓親戚,漢譯為「廣」或「孔」。

編寫說明(全文)

『清文指要解讀』編寫說明 張華克

『清文指要』是清嘉慶年間出現的一本滿語教科書。當年,這本書或許曾經引領風騷過一時。但是兩百年匆匆過去了,清朝覆滅,滿語式微,現在,再提『清文指要』,世上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不過既然在這個英語風行的大環境裡,還是有人不落流俗的想學滿文,且又常埋怨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教科書來看,『清文指要』即使有些老態龍鍾,還是可以老驥伏櫪,有再度面世的必要。『清文指要解讀』就是一本順應這種需求,解釋如何研讀『清文指要』的書。藉著不同形式的再版,延續『清文指要』的生命,使之老當益壯。同時釐清原書中誨澀難懂、印刷不清的缺失,希望能使初學滿文的讀者有一個入門的捷徑。

回首『清文指要』的出現,或許是一種出版思潮的必然。綜覽有清一代,滿文官刻圖書可以說一直是由皇家統攬刊印的,是維繫滿族「國語騎射」政治文教使命的主力。只是到了清代中葉嘉慶朝以後,國力衰微,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滿文官刻圖書活動也就逐漸式微了,最後竟成了一種官式圖騰的點綴。為因應民間的需求,一些地方長宮衙署至此才有了刊印之舉。嘉慶年間,西安將軍署刻印的『清文指要』,光緒年間,廣州將軍衙門和荊州駐防翻譯總學刻印的『清文總匯』等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實滿族子弟由於民族意識及科考的功利主義等因素的驅使下,對於滿文書籍的需求,一直都是相當迫切的。只是官方編纂的一些學習滿文的工具書,因為有「御製」的頭銜,是不能由民間書坊任意刊刻的。以致像『清文鑑』,『滿蒙文鑑』,『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等優良的工具書,都沒有坊刻本,終致難以普及,這不能不說是當時想學習滿語文讀者的一大損失。倒是像西安將軍署、廣州將軍衙門之類的地方官署,少了御製名銜的沉重負擔,刊刻書籍在授權上就較為自由了。於是當時人能夠很輕易的在坊間賣到嘉慶十四年夏季重刻的三槐堂藏版『清文指要』,並廣為流傳。我們知道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大學圖書館藏中就有『清文指要』一書,而本書『清文指要解讀』所根據的範本,則是出自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的微縮膠捲影本。由此可知『清文指要』早已散佈全國,甚至流傳到了海外,這不能不歸功於民間市場經濟所形成的強勁力道。順便介紹一下三槐堂這家書店。三槐堂曾是出版滿文書籍最多的一家書坊,從雍正到光緒,綿延近二百年,也是北京刊刻滿文書籍著名的大民間書坊之一。另外如聚珍堂、柳蔭山房、小酉堂、九耐堂、尚友堂、文淵堂、文盛堂、文寶堂、名德堂、護國寺蕭氏等書坊也是清中葉以後刊刻滿文書的主力,對推廣滿文貢獻卓著,所出的滿文書籍版本也是我們現在時常能夠看到的。

『清文指要』並沒有作者署名,但由『清文指要』序中所說「因此,我在裡頭走的空兒,將老輩傳說,並我學記的,一句一句的集湊著,共集百條」看來,推測作者應該是在衙門裡面工作的政府官員。在上班時間還能以滿語交談,好整以暇的用民族語言紀錄漁樵閒話,「將老輩傳說,並我學記的,一句一句的集湊著」,推想作者的身分應該就是滿文翻譯官。因為順治朝就有翻譯童試,雍正朝就有翻譯鄉試,乾隆朝就有翻譯會試,錄取翻譯生員、翻譯舉人、翻譯進士等大大小小的官職。到了嘉慶朝,這個滿文翻譯官制度依然延續。這群滿官不只滿文好,漢文也十分通曉,所謂的「滿漢兼修」就是泛指這群人的。因此嘉慶年間西安將軍署刻印的『清文指要』,就應該是由這些科舉出身的語文專家所寫。從書中的內容中看來,作者對翻譯取仕作業是很熟悉的,在『清文指要解讀』卷中也有第三課「學翻譯」、第四課「考翻譯」等兩課都是專門談翻譯當主題的。『清文指要』序中提到「將老輩傳說,並我學記的,一句一句的集湊著,共集百條」,所謂的「百條」在本書中並無下落。倒是另有一本書名為『清文百條』或稱『清字一百條』的書,卻詳列清語各種文章小品百則,甚至與『清文指要』有頗多雷同之處。例如其第一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一課相同,第二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六課相同,第三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七課相同,第四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十七課相同,第五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五十課相同等等。據推測兩書雷同度那麼高可不是偶然的,『清文百條』可能就是西安將軍署刻印的『清文指要』的原本,北京三槐堂於嘉慶十四年夏根據這個原本『清文百條』節錄重刻,但是序文並無更正,於是洩漏出了『清文指要』源自何處的一些蛛絲馬跡。另外比對『清文指要』與母本『清文百條』發現,『清文指要』並非全部抄錄『清文百條』而來,而是下了功夫重新整理過的。像『清文百條』第一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一課雖大致是相同的,但其中有一句「再要是不念滿洲書,不學翻譯,兩下裡都至於耽擱了」,『清文百條』寫的是「再要是不念滿洲書,不學翻譯,兩下裡都耽擱了怎麼樣?」其中有滿文isinambi寫成了ainara的差異。『清文百條』第二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六課相同,但其中一句「要知道早不看你來了嗎?阿哥走」,『清文百條』寫的是「要知道早不看你來了嗎?是,我要進去,阿哥走」,多出一句「je, bi dosiki是,我要進去」。同樣第二條的一句,「阿哥上去坐,這裡舒服」,『清文百條』寫的是「阿哥上去坐,這裡好」,滿文 icangga換成了sain。『清文百條』第十三條與『清文指要解讀』第二十四課相同,在開頭的一句「阿哥一出門」,『清文百條』寫的是「阿哥從家裡出去」,有「duka門」與「booci從家裡」的差別。類此種種,『清文百條』與『清文指要』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相當多的,但是稍事分析即可得知,二者並沒有所謂優劣之分,只是在字詞上略加置換,以表達個人好惡傾向罷了。而『清文百條』上有錯誤的地方,『清文指要』既然重刻,當然會加以訂正。像「 tofohon mangga十五善射」,亦作tofohoto,漢字寫為「托佛霍托」,是清朝的京城武職。『清文百條』第十二條將 tofohon mangga寫成tofohoto mangga,其實這後一個 mangga是多餘的, tofohoto就有十五善射的足夠意思,『清文指要』在第二十三課中就予以修正了。又像『清文百條』第六十三條,「 ta seme feliyembime不時的行走」,誤寫為 te seme feliyembime,語意也因此含混不清。『清文指要』在第三十五課中予以改正,使語意清晰完整。『清文百條』第六十三條將「angga isici嘗嘗」,誤寫為mangga isici,語意同樣也因此造成混亂。『清文指要』在第三十五課中予以修正為angga isici,終於回歸原意為「嘗嘗」,而使文意通暢。凡此種種,都算是在造福讀者了。不過有的地方,卻因為修改而失去準頭,致使文意不大能接續,這或許是始料未及的。像『清文百條』第十四條、也就是『清文指要解讀』第十三課的「阿哥你怎麼纔來?我只管等你們,幾乎沒有打睡」,『清文百條』原本是「阿哥們怎麼纔來?我只管等你們,幾乎沒有打睡」,原文「agese阿哥們」就比「age si阿哥你」來得更貼切文意。因為下一句是說「我只管等你們」,其中的「你們」是與「阿哥們」互相呼應的,兩者都是名詞複數,這也是語言學中涉及「anaphor照應詞」所常討論的一個主題。根據理論,有照應關係,總比沒有照應的關係合理,是不便隨意更改的。不過『清文百條』、『清文指要』都算古籍,只要不是大錯,原則上都該保留尊重。所以『清文指要解讀』還是按『清文指要』原本的「age si阿哥你」來寫,頂多再加以附註說明,就不再更動原著了。

由現在『清文指要解讀』只到第五十一課,且大致以一課對一條的關係來看,顯然『清文指要』並未包容『清文百條』的全部內容。談到這裡,就是要提到『清文指要』還有個續篇的時候了。『清文指要』續篇的全名是『續編兼漢清文指要』,全書僅分上、下二卷,大致上收錄了『清文指要』中所未收錄『清文百條』的剩餘部份。『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上卷的範圍是從五十二課到七十六課,『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下卷的範圍是從七十七課到一○一課,當然編號順序是現在接著『清文指要解讀』的編號而編定的,這樣讀者容易看出二者的主從關係及整體的文章數量。『清文百條』的內容到了『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的時候,百條的數量竟然膨脹多出了一條,出現了第一○一課,到底是怎麼多出來的,值得我們來追究一下。經詳細比對以後,發現『清文指要解讀』的第四課「ubaliyambure be simnere考翻譯」及第七十三課「 niyalmai sukU人皮」似乎是多出來的,不像『清文百條』的正規內容。不過再深入閱讀文章以後,就又可以看出,事實上第四課其實是從第三課「ubaliyambure be tacire學翻譯」接續的後半段截錄出來的。也就是說,原本第三課、第四課都是出自『清文百條』的第三十九條,經一分為二以後,變成了兩課。而第七十三課則是出自『清文百條』第二十條的後半段,第二十條的前半段,卻在『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中莫名其妙的被刪略了。略掉的原因是什麼,的確很令人費解。因為從字面上看,這半段文字不過就是稱讚一下燒香的美女罷了,文辭優美,也找不出有什麼不妥之處。或許這半篇文章存廢的原因,還有待讀者自己去評鑑尋覓呢。文章如下:「ere udu inenggi meni tubade absi simengge, juktehen de hiyan dabume genehe hehesi umesi labdu, emken ci emke saikan, uyun dabkUri ci ebunjihe, enduri gegei adali banjihangge gemu bi, hocikon dere, der seme Seyen, yacin faitan yar seme, nilgiyan irgaSara hojo yasa bolori mukei adali, sunggeljere kanggili beye, niyengniyeri fodoho i gese, emgeri oksoci, ashaha gu fiyahan kalang giling seme guwembi, aSSaha dari Sungkeri ilha jarin i wa, gungsen gungsen i jimbi, suweni gese asihata sabuha sehede, maka absi arbuSara be sarkU ombikai. 這幾天我們那裡好熱鬧,去寺裡燒香的女人們真多,一個比一個標致,生的似九天仙女下凡塵的也有,俊美的臉龐,潔白,黑青的眉,細細長長,光潤的媚眼,有如秋水,軟颤苗條的身子,春柳一般,一旦移步,佩玉瑪瑙,鏗鏗鏘鏘的響,每一行動,蘭花麝香的香味,一陣一陣飄來,你們的樣子雖說是看來少年,要是不知如何舉動成嗎?」。此外,『清文指要』中題名為「 amba aga大雨」的第五十一課,最後一段滿文「sinde給你」、漢文「喫罷」以下的文字,在天理大學圖書館的影本中,竟全數遺失,不見蹤影。所幸經依照『清文百條』內容補足滿文「ulebure, jetere be ai sembi, ere gese beyebe tomoro sain ba bahaci, uthai jabSan kai, akUci, aga be funtume yaburakU, aika fa bio.」,並據此增補翻譯為「說什麼喫呢,這個樣子得到棲息的好去處,就算造化啊!否則,冒雨走不了,難道還有法子嗎?」,才得以避免遺珠之憾。在此一併將『清文百條』的「條」、與『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所收錄的「課」,加以詳列對照,以便有原本的讀者自行參閱比對。前為「條」,後為「課」,以「、」分開。一、一。二、六。三、七。四、一七。五、五○。六、三○。七、六九。八、五九。九、五八。十、五七。十一、八。十二、二三。十三、二四。十四、一三。十五、七○。十六、五一。十七、一四。十八、八○。十九、七一。二十、七三。二一、五三。二二、六五。二三、六四。二四、六三。二五、六二。二六、六六。二七、一二。二八、八一。二九、六一。三十、一六。三一、九七。三二、四六。三三、七九。三四、一五。三五、九○。三六、八二。三七、二。三八、三九。三九、三、四。四十、一一。四一、三八。四二、五。四三、八九。四四、四○。四五、四一。四六、二六。四七、七七。四八、六七。四九、六○。五十、九。五一、一○。五二、三二。五三、三一。五四、七二。五五、二九。五六、二八。五七、二○。五八、三七。五九、二七。六十、二二。六一、三六。六二、一○○。六三、三五。六四、四九。六五、九九。六六、四七。六七、九五。六八、三四。六九、九四。七十、三三。七一、七四。七二、九三。七三、九二。七四、四八。七五、八四。七六、八三。七七、一○一。七八、九八。七九、八六。八十、八七。八一、五六。八二、八八。八三、五五。八四、二五。八五、四四。八六、五四。八七、七五。八八、九一。八九、九六。九十、二一。九一、四五。九二、一八。九三、七六。九四、五二。九五、四三。九六、六八。九七、一九。九八、四二。九九、八五。一○○、七八。

至於『清文指要』重新整理時,又將『清文百條』的順序重新調整過,也是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俗語說,人生在世,不過生老病死而已。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偏偏『清文百條』中,「生、老」不說,「病、死」的部分卻特別多,怪力亂神的部分也不忌諱,長篇大論,還都放在書的前段,極為顯眼。難怪書商為了市場行銷順遂,非得重新安排次序不可了。像『清文百條』第八條,明顯的提倡迷信,就被拉下重編到下集『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第五十九課中了,它的內容在本書中看不到,現節錄如下「阿哥你沒聽見嗎?新近城外頭來了一個算命的,狠是出奇的好啊!聽見人告訴,那個人竟是一個神仙了。把偺們過去的事情,把拿著算著的,到像誰告訴了他的一樣,偺們人去的狠多,接連不斷,填的滿上的了。既有這樣的神人,多偺偺們弟兄們也去叫他瞧瞧」。還有像『清文百條』第九條,竟然說到白晝見鬼的事,這與科舉考試要考四書五經的道學氣氛明擺著不合,於是也被移位到下集『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第五十八課中了,它的內容節錄如下「你們對門的那一所房子怎麼樣,你問那個做什麼?我的表兄說是要買,那個房子住不得,狠兇。起初是我一個阿哥買的,後門房七間,到照房五層,狠舒服乾淨來著,到了我阿哥的兒子的手裡,因為那兩邊的廂房「曹少」爛的上全拆了,從新翻蓋的上,忽然間就鬧起鬼什麼來了,起初鬧的還好,久而久之清天白日裡就出聲色,現了形了,家裡的女人們動不動兒的就說是遇見了鬼了,竟有怕死了的,跳神呢是個白,送帋呢是無用,因那個上,沒有法兒,賤賤的賣了」,所謂送帋,就是燒紙錢巴結討好鬼魂的行為。另外『清文指要』第五十課提到「上墳」、第五十一課有「送殯」的內容,都是從『清文百條』位於前段的第五條、第十六條拉下來墊底的。那麼不合時宜的文章既然都後移了,那麼又有什麼文章是前移了的呢?比較有斧鑿痕跡的是第十八課至二十二課,『清文指要』第十八課「為朋友」來自『清文百條』第九十二條、『清文指要』第十九課「及時雨」來自『清文百條』第九十七條、『清文指要』第二十課「囊中之錐」來自『清文百條』第五十七條、『清文指要』第二十一課「叫背書」來自『清文百條』第九十條、『清文指要』第二十二課「彈琵琶」來自『清文百條』第六十條,這些文章從相當後面移來前頭的目的,是為第二十三課「放章京」及第二十四課「道賀」鋪陳氣氛,告訴學子,多讀書、多射步箭、少說唱、少吃吃喝喝,就會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書籍這麼編排,叫做順理成章,文脈通暢,算是相當合理的。但因為勵志上進的文章都用在上集了,於是下集後段全部蒙上了憂鬱的藍色,竟然好些都與「病、死」有關,看多了頗令人喪氣,這或許是始料未及的副作用吧。像『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第八十四課「夏天的時候,還可以勉強來著,久而久之,越發添了病,竟撩倒了,因此,合家全亂亂轟轟的不得把病醫治了,老家兒們全熬的瘦了,家裡就像亂絲一樣了,看起他瘦的寡剩下骨頭了,躺在炕上,掙命呢」、第八十八課「這幾日因為有事,一連兩夜熬了眼睛的緣故,渾身不得主意悉軟的了」、「渾身發熱,就像火烤的一樣,又搭著耳底疼,拉扯的牙花子全腫了,吃飯喝茶全沒味兒,坐著站著也不安」第九十二課「偺們的那個朋友怎麼樣了?這一向皺著眉愁悶的,到像有什麼緣故的樣」、「看那氣色什麼,還說像先嗎?明顯著瘦了,出去進來,總沒定準」、第九十三課「原先是什麼強壯身子呢,還搭著不知道養法,進于酒色,混被傷損的過失,如今被病包著,瘦得一條兒了」、第九十六課「要不該死,自然就出一個機會啊!那一晚上,昏的狠沉,遲了許久,纔酥醒過來了」、「這一遭雖然沒死,可脫落一層皮啊」、第九十九課「你勸的可不是好話什麼,但只我有個心事啊!若果應該吃藥,我又不是個木頭墩子,有捨不得銀錢不治自己身子的理嗎」、第一○○課「看起你來,與燒黃酒上很親啊,一時離不得,每逢喝酒一定要亂醉如泥」、「你照著鏡子看著,鼻子全糟了,不是撂分兒的人啊!不分晝夜的,如此往糟裡喝去,不是叫自己快著嗎?」此處所謂的「快著」,就是隱諱的在說「死」,想起來是滿可怕的。這類課文,與鼓勵進取的主旨略有不合,只是為避免觸動讀者霉頭,都移到最後面,暫避鋒頭。這麼做對讀者、原作者都算有了交代,出版商的用心可謂良苦呢。

至此,『清文百條』與『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的關係總算釐清楚了,『清文百條』就是『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的母本,出版商拿了『清文百條』,為了讓初學者容易看懂,找專人翻譯成漢文。然後因篇幅膨脹過多,為減輕讀者負擔,於是又將書再拆成兩本,同時小刪了第二十條的前半段文章及其他課文中小部分內容,名為『清文指要』及『續編兼漢清文指要』,在嘉慶十四年夏季隆重出版。

雖然還有些枝節問題,如這些書的作者是誰、母本『清文百條』何時問世、漢文又是何人所譯、刪改文章的確實用意為何等都難為人所知,有待進一步的查證。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清文指要』在滿語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輕視的。大家都知道傳世的滿文書籍中翻譯漢語的著作最多,舉凡經、史、子、集、小說、詩歌等,幾乎無所不包。但是這些滿文書籍說穿了有些像菟絲花,只能依附在漢文這棵大樹底下接受庇蔭,除了能表現並證明滿語也是能「文以載道」的功能以外,它們本身的文史價值是有其限度的。但是滿文創作書籍的史語價值,似乎就不大相同了。提起『尼山薩滿』、『異域錄』、『清語老乞大』等滿語作品,大家都認為是研究滿語文的寶典,即使像上述『尼山薩滿』這些書,它們的厚度有限,三本加起來也不比『御製滿漢翻譯四書』一本書厚,但是在史語研究學者的眼中,兩者的價值立判,翻譯作品再優美仍是比不上原創作品具有高度文藝價值的,而『清文指要』正是那種滿語作品中屬於極少數的原創作品。『清文指要』是以滿文為主,漢文為輔的珍貴語學資料,是初學滿語文者的必備寶典。因此不學滿文則已,要學滿文,『清文指要』應是首選,這種看法從清朝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過,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想到應該要重新整理『清文指要』的重要原因。

『清文指要』原書分為序、上、中、下卷,大小是15.3 乘 23公分。而卷中、卷下看似一氣呵成,其實內容為許多篇短文組成。由於沒有標題,全書對初學者來說,有些像在讀中國古書,找不到標點、句讀,也分不清章節,能否能讀懂,全得憑點運氣。現本書『清文指要解讀』將卷中分為二十六課,卷下分為二十五課,還了它的本來類似『清文百條』的面目。不過卷下的編號是從二十七課開始的,以求編號一貫。每一課也添加了滿、漢文標題,讓每篇短文的具體內涵,藉著標題呈現在讀者面前。這麼一來,讀者可以清楚了解每一課的題旨,便於記頌,另外也可以作為日後習作滿文作文的範本,以便精進自己的滿文程度。

三槐堂『清文指要』重刻本的印刷水準是有些叫人不敢恭維的。滿文sa、se、 ca、ja不分,圈點忽隱忽現,漢字常有魯魚亥豕的毛病,都會讓初學者讀起來頭痛,寸步難行,這些問題在官刻的『清文百條』中卻是完全看不到的。像『清文指要解讀』的第二課「他比你如何?我如何比得他」,第二個「他」字『清文指要』原書刻成了「也」。第七課「實在鑽頭覓縫兒的哪裡沒有找到呢?」,「找到」的「找」字,『清文指要』原書刻成了「我」。同樣第七課的「不得閒,也是我們早晚找著去的上頭」,「找著」的「找」,『清文指要』原書還是刻成了「我」。『清文指要解讀』的第四十三課,原書將滿文 Sehun刻成 dahun、 SahUn刻成 tahUn、 yadahUn刻成 yawehUn、 siran刻成 iran、mudan刻成 udan、ini刻成sini、nantuhUn刻成atuhUn。類似的例子,可說不勝枚舉,試想初學者有可能去分辨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嗎?如果他有此能力,說實在的,也不必再唸這本書了,應該直接跳級去讀『御製滿漢翻譯四書』以應付科舉考試算了。所以『清文指要』中的漢文翻譯,算是比『清文百條』的沒有全譯改進了許多,然而刻版上的缺失,卻又把這個改進的優點都給遮掩住了,反倒帶給讀者相當大的困擾,這也是『清文指要解讀』有必要出版的原因之一。

『清文指要』雖有許多小缺點,而且面貌平實無華,但實際上深入觀察,卻可以找到一些頗有深意的內涵,現在一一臚列如下:

一、 全文採用對話體。滿族入關以後,雖然清政府對滿語的保存,不遺餘力,視為國之根本,「國語本應不學而能,而騎射亦須童年練習」。但是滿族子弟因為從龍入關、大環境改變,多數已經遺忘了母語,而改操各地漢語方言。到了清高宗乾隆時期,甚至有八旗官員上朝完全不會清語,而遭到乾隆皇帝痛斥及處分的情形發生。因此滿語的習得,絕非「不學而能」了,到了嘉慶朝,大部分滿族子弟的滿語水準,應該就像『清文指要解讀』第五課所說「不但不能像別人說的成片段,一連四五句話都接不上,況且還有一個怪處,未從說話,只恐怕差錯了,說的遲疑不敢簡斷,這樣光景教我仔麼說呢?我也灰了心了,想來就是怎麼樣的學去,不過這個本事兒罷了,哪裡能長進?」,既然根本說不成句子了,那如何用滿語來溝通,不專心學習滿語成嗎?因此從書籍課本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民族語言,成了一種必要的方法。不過學習語言,除了得注意打好基礎,還得有學習要有順序,要按部就班去作才行,否則只是徒勞無功,引人笑話。「又有可笑者,滿洲話還沒有影兒,就先學翻譯的。這等人何異北轅赴粵,煮沙要飯者乎?任憑漢文怎麼精奧,下筆時奈何清語短少,不合卯榫,不成套數,雖學至老,難免庸愚名色」。而『清文指要』寫成對話體,正是希望從口語培養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避免好高騖遠,根基不牢的弊端。作者以蓋房子須要素材作例子,提醒讀者學滿洲話的重要,「粗比即如蓋房,若無柁柱磚瓦等項,獨把匠人們叫來,拿什麼做呢?惟有束手觀望而已,無有成房之理呀!即此看來,未學翻譯以前,當知先學清語為要」。由此可知,『清文指要』作者的全文採用對話體,其著墨方向是頗有深意的。而書中的口語,歷久彌新,既無老態,也非八股。隨便找出像『清文指要解讀』第六課中說的對話「age yabu, ai geli, mini boode kai, age wesifi teki, ubade icangga, si tuttu tehede, bi absi tembi.阿哥走,豈有此理,是我家裡,阿哥上去坐,這裡舒服,你那們坐下,我怎麼坐呢?」,就可看出,特色是句句簡潔有力、語意清晰。這種說話方式,即使今天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這個還保存著滿語語文的地區,仍然可以聽得到,講得通,用得著,正是值得我們仿傚學習的楷模。

二、 保持民族特色。例如「喫大肉」是滿族重要的祭祀活動。『清文指要』中就有詳細的描述「昨日喫過祭神的肉,也就罷了,又送背燈的肉去作甚麼呢?方纔還要請阿哥去來著,阿哥你是知道的,有的沒的,只這幾個奴才們,宰豬、收拾雜碎,那上頭都不費手,因為那樣沒使人去,我明知道你沒有人,還等著請嗎?因此我會了朋友們來喫大肉來了,還恐怕遲誤了來著,不想竟自在從容的趕上了」,短短的一篇文章,就已經把滿族祭祀活動的「宰豬、收拾雜碎」、「送背燈的肉」、「會了朋友們來喫大肉」重點都講出來了。不只如此,對於一些有違祖制的做法,書中還有所批評「這個肉啊,是祖宗的恩惠呀!強讓得麼?況且賓客們來去還不接送,像這樣讓起來,不忌諱嗎?」這是相當得體的說法。滿族祭祀是以祖先、神衹為主,其精神代表則為努爾哈齊及佛托媽媽。主人只是提供祭神的肉,是不能表現出主人的熱情,而對客人勸讓、迎送的。同樣的客人吃完大肉也不能言謝,只能默默離去。不想滿族進關以後,祭神的性質逐漸染上漢俗,許多方面都走樣失序,忘卻原意。也難怪『清文指要』的作者會借題發揮,希望能順便移風易俗了。此外騎射是滿族的立國根本,書中對射箭也沒有忘記著墨,提醒子弟射步箭的重要「射步箭啊,是偺們滿洲要緊的事」。但是射箭並不容易,滿族入關以後,遊獵的大環境改變,射箭不再是生活的一部份,而是有待學習的功課,常弄得人寢食難安,然而學成的卻沒有幾個,「看著容易,難得主宰,即如晝夜的常拉,抱著睡覺的都有,到了超群的、好出名的,能有幾個?」但是作者並不希望大家放棄,還指點後進如何掌握射箭的要訣「難處在哪裡?身子要正,沒有毛病,膀子要平,狠自然,又搭弓硬,箭出的有勁,再根根著,才算得好啊!」,一再鼓勵滿族子弟勉為其難「把這幾處記著,要說是改了,不拘到哪裡去射箭,一定是出眾的,如何壓的下去呢?」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苦口婆心。此外字裡行間說滿族是「ayan suwayan manju大黃滿洲」,講滿語要以不帶「 nikan mudan蠻音」為上,處處流露出民族自信,以民族傳統為榮,是一般官文書或翻譯作品中所不容易看到的特點。

三、 文字直言不諱,辛辣鋒利。許多人常說,要學一種語言,想說的流利,得先學幾句罵人的話才行。在『清文指要』裡,這類的話不少,顯然作者也是服膺這個道理的。像『清文指要解讀』第四十八課中「為人要不辨好歹,不分道理,與畜類何異?」、「看那長的怪樣兒是呢!鼓著個大肚子,竟是個獃人」、「又學充懂文脈,好叫人肉麻呀!」、「像狗齜著牙叫一樣,人都厭煩不聽了」、「還恬不知恥,倒像誰誇他的一樣」、「他的老子也是一輩子行走的漢子來著,哪上頭作了孽,養了這樣的賤貨,可嘆啊!」真是罵聲不斷,淋漓盡致。當然這類的句子,不只是第四十八課中有,其他的課中,如第四十三課裡也寫了不少「他又是誰來著呢?窮的腥氣,早起喫了,打算晚上的」、「終日遊魂一樣,餓著肚子各處張羅,拾著一根草,都是希罕的」、「一日至少也來我們家裡兩三遍,不是尋這個,就是尋那個,我的東西他什麼沒喫過?筷子都咂明了」、「如今說求不著人了,一旦之間變的忘了舊了」,把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面相,鮮活點出,嘲諷個透徹,百無禁忌,真是罵人的最佳範本。『清文指要』的作者會這麼寫,除了看透了世態炎涼以外,當然是希望學習的人,掌握喜怒哀樂各種情境,能更深入了解及運用母語呢。

四、 漢文翻譯也是反映當時語言實況的珍貴語料。『清文指要』原本沒有漢文翻譯,只零星註記了一些漢字。北京三槐堂顯然為了投市場的所好,又找了專家,將漢文翻譯出來,並以清漢對照的形式出版。於是嘉慶年間的漢語口語就躍然於紙上了。像『清文指要解讀』第一課中「只說你不學罷咧,既然要學,我巴不得的叫你成人啊!」、「雖是那們說,我可感念不盡」。第二課中「阿哥你的清話,什麼空兒學了」、「阿哥疼愛這們過獎」其中「罷咧」、「那們」、「空兒」、「這們」應為當時人說話的習慣,一般清代小說少有紀錄得這麼詳實的,想來出版者只是要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就儘可能的用當時的白話翻譯了,由於將這種概念執行得十分徹底,所以無意間紀錄了當時寶貴的語言實況的資料,可以讓我們得以重建當時人的說話情形。此外書中有一些漢文看得出是滿語音譯或直譯,例如「cilcin乞星」是滿語音譯,瑕疵的意思。「一拿步兒」,為滿文 emu julehen直譯,指一心一意。「一樸心兒」,為滿文 emu suihen直譯,亦指一心一意。 nambuha撈把」有「恰好被拿著、撞見」的意味,借音直譯為漢語「撈把」。「話頭話屑」由滿文 ujan Sala直譯,指零碎沒要緊的。「上頭」是滿語 jakade音譯,「頭」和de相對應, jakade有原因的意思。學者楊聯陞在「老乞大朴通事裡的語法語彙」一文中認為,漢語「上頭」是受蒙古語法的影響所形成的詞句。其實滿語這部分是與蒙古語相通的,我們未嘗不可說「上頭」也是受滿語影響而形成的呢。推測這些用語是當時八旗子弟之間流通的語言,是一種在雙語混居的語言環境中,藉著音譯或直譯所產生的混合語。想來這也是有心探索文化融合過程的學者,所最希望找到的珍貴研究素材吧。

五、 蒙古文字的採用。『清文指要解讀』第四十七課中有「sarbaitala懸梁跌倒」一字,寫的是蒙古文,此字滿文的對映字是ganggari。由 sarbaitala與ganggari字形相差甚遠可知,使用sarbaitala就不是一時的筆誤。為什麼有滿文不用,偏要去使用蒙古文呢,這可是值得玩味的一件事。說起摔跤,世所公認那是蒙古人的專長,清代摔跤術語有可能是全部採用蒙文的,就像現代棒球運動常使用英文是一樣的道理。加上滿蒙經常聯姻,清代滿人會蒙古文的比率一直就相當高,採用蒙文並無語文障礙。除此之外,滿文原來就是源自於蒙古文字,拼寫規則大多相同,不經說明,從外型來看,誰會相信 sarbaitala是蒙文呢。原書為了存真,而偶爾採用了蒙古原文,說起來是相當自然的事,但在明眼人的眼中,卻可以從其中觀察出滿蒙之間的緊密關係及歷史淵源。

六、 滿語語法及句型反覆練習。『清文指要』序中說「清語者,乃滿洲人之根本,任憑是誰不會使不得」,乃是強調滿族應該會說滿洲話,不會是不成的,然而為什麼又說不好呢,原因是練習不夠「嘗見有一等人說起滿洲話來,分明是會的話,恰乎不得,猛然止住,及至想起來,早已臉上臊紅了的狠多。這沒有別的緣故,皆是平時未學,未練習著說之故也」,但是練習也要有一個目標「此內貫串落腳,各樣說清語的方法,雖不周旋,大概眼前應用最緊要者俱備」,這點很重要,因為作者已經講明了,他已把「各樣說清語的方法」、「最緊要者俱備」。套用現代的話說,作者已經把說清語的語音、語法及句型等重點都提供出來了,只要肯專心下工夫學習,不怕不會說「學者果能專心致志,反覆熟習,久之自能隨意運用,任憑怎樣說去無有不成話的,又何愁不會呢?」。現在我們看一看『清文指要』安排了些什麼滿語語音、語法及句型,先說語音,『清文指要』卷上、前言的部分,作者花了一卷的功夫,教導大家滿語的讀音,如何分清伊、「尼伊」的讀法,「讀說清語分別伊、「尼伊」,最為緊要,應知之。十二字頭內,惟第四字頭下,當寫伊者,雖寫伊者,卻讀「尼伊」、說「尼伊」。」、「推而廣之,第五頭字下,凡當寫伊者,皆寫「尼伊」,讀「尼伊」說「尼伊」」、「除第四第五此二頭外,其餘十頭字下,應寫伊者,皆寫伊,讀伊,說伊。」,經過作者不厭其煩的講解、舉例,大家就能掌握滿語讀音有關伊、「尼伊」的讀法了。再說語法,像manggi、nakU這兩個虛字,許多人不知道它們的語法意義,尤其 nakU這個單字,連一般字典也不曾收錄,許多人就更容易忽略過去了。其實厚田萬福在『清文虛字指南』中有歌訣說明這兩個字的語法涵義,「manggi、 nakU講既字,上用半截字連著,彼而又此使manggi,然而未果 nakU合」。只是『清文虛字指南』也不是一本很普及的書,知道它的人很少,所以 nakU的迷樣身分就更難讓人理解了。所幸的是『清文指要』常用 nakU,舉出了不少的實例,供大家學習。像十七課「 gUnihakU emu daljakU heturi baita de siderebu nakU不想被一件旁不相干的事絆住」、二十一課「ciksika amba haha oso nakU已成了壯年的大漢子」、二十二課「 alban de faSSame yaburakU oso nakU不當差效力」、二十五課「 gUnihakU baita de siderebu nakU不略被事絆住」、三十四課「i aibideri ulan ulan i dacila nakU他從哪裡灣轉打聽著」、四十二課「 jingkini jugUn be yaburakU oso nakU放著正經道路不走、fahame te nakU實排排的坐著」、四十三課「 hanci isinju nakU到了跟前」、四十五課「 jiduji deduhe tasha be dekdebu nakU倒底把臥著的老虎哄起來」、四十六課「 enenggi aibideri omifi jio nakU今日起那裡喫了酒」、四十八課「 jaci ohode aidahaSame latunju nakU動不動的尋了來發豪橫、wajiha bime Sucileme taci nakU又學充懂文脈」、四十九課「 duka de isinju nakU既到門口、 dulba ahasi inu songkoi jabufi unggi nakU懵懂奴才們,也照樣的答應,打發去了」,如此龐大數量的例子,相信任何人看了,都會對 nakU句法不再陌生,而會有更詳細的了解的。再談句型,滿語是一種黏著語,不同的附加成分,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此一個單字,會隨著附加成分的增加或減少,而產生不同的詞性變化,於是由這個單字所形成的句子,也就變成不同的句型了,『清文指要』裡為了加強句型練習,出現的生字生詞並不算多,而同一個字所變化出來的句型卻相當多,以akU這個字為例,它的意思是「沒有,無」,在『清文指要』裡衍生了不少的句子,可供我們參考學習。三十五課的「akU oci」例句是「mini beye bici fulu akU, akU oci, ekiyehun akU bicibe雖說是有我不多,沒我不少」、三十二課的「 akU oho」例句是「 akU oho manggi, ai hacin i gosiholome songgoho seme, ai baita百年之後,任憑怎麼樣的痛哭,中什麼用啊!」、三十八課的「 akUci、akU ombi」例句是「akUci, taciha manggi tuwara ba akU ombi. 不然,慣了他就不堪了」、二十七課的「akUmbumbi」例句是「musei akUmbuci acara hiyooSun deocin tondo akdun jergi hacin be henduhebi說的是偺們當盡的孝弟忠信之類」、二十七課的「akU」例句是「ekisaka macihi jafara, nomun hUlara oci jeci jeterengge akU, etuci eturengge akU, ombikai, we cembe ujimbi靜靜的持齋,念經,就要喫沒喫的,就要穿沒穿的,誰養贍他們呢?」、二十九課的「 inu akU」例句是「 yar seme Sun dositala gisurehe seme Sadara ba inu akU連接不斷的說一日話兒,也不乏」、三十課的「bisire akU」例句是「 bisire akU, damu ere udu ahasi ulgiyan be tekdebure, duha do be dasatara de, ya gemu gala baiburakU有的沒的,只這幾個奴才們,宰豬、收拾雜碎,那上頭都不費手」、『清文指要』卷上、前言的「akUngge」例句是「tulgiyen funcehe isinaha, teisulehe sere jergi gisun akUngge oci, gemu de sere hergen baitalarakU其餘無至、遇等句者,皆不用「德額」。」,這裡只提到 akU比較特殊的形態,而一般接在動詞字尾的akU都不再提,因為那些例句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還是由讀者自己去觀摩好了。

七、 滿文成語俯拾皆是。成語是文化的結晶,一般人熟讀成語,則能在日常閱讀、作文、寫信、談話中實際應用,左右逢源。而清嘉慶二十一年文盛堂、道光二十二年小酉堂等書坊重刻的『滿漢六部成語』六卷,則是供官員採用閱讀的專書,無論滿文漢文都有利於政務的推展和溝通。滿文成語具有自己的音韻特色,稍加注意,不僅能在言詞間通情達意,而且能更深一層的欣賞滿文之美。例如本書中的「angga gahUSara yasa Sarinjara張口翻眼」,「 angga gahUSara張口」的滿文以ga音銜接, yasa Sarinjara翻眼」的滿文以sa音銜接,一尾接著一頭,造成一種首尾銜接押韻的趣味,可以方便學者的記憶及頌讀。「 wasinara ici tuhenere kemun貫串落腳」直譯為「下去 方向 落去尺度」指說滿語的各種規則,wasinara與tuhenere中的na、ne雖都代表「去」,但在元音和諧律上看,na的 a代表陽性元音,ne的e代表陰性元音。一般來說,陽性元音只能和陽性元音和諧,陰性元音只能和陰性元音和諧,中性元音既能和陽性元音和諧,又能和陰性元音和諧。wasinara ici,代表陽性元音 a和中性元音i之間的和諧,tuhenere kemun,代表陰性元音 e和陰性元音 e的和諧,wasinara ici詞組的陽性,與tuhenere kemun詞組的陰性,就產生了滿文音韻上陰陽對照的趣味,也是便於學者記憶及頌讀的。另外像「牢託肘腸」一語,只看漢字,無甚奇趣,但一研究滿文,就會發現「 bi ufuhu de ulime fahUn de falime ejeki牢託肘腸」直譯為「我在肺上穿繩,肝上結繩牢牢記住」。其中有押韻的地方是,「 ufuhu肺」、 ulime穿繩」、 fahUn肝」、 falime結繩」等字,其中名詞「肺」、「肝」、動詞「穿繩」、「結繩」,巧妙的用了 u、 fa音來貫穿押韻,連結名詞和動詞,同樣有便於記頌的巧思在。類似的句子如「 ucun be tacihangge, uce i amala ilimbi, baksi be tacihangge bakcin de tembi sehebi學唱的立門僻,學儒的坐對膝」,其中「唱、門、儒、膝」等漢字看不出什麼特別,而其相對的滿文「 ucun、 uce、baksi、 bakcin」則有押韻、對仗的特點。又如「yarha i boco oilo, niyalmai boco dolo sehengge豹的顏色在浮皮,人的成色在內裡」,押韻的滿文詞句是「 yarha、 niyalma」和「 boco、oilo、 boco、 dolo」兩大部分,可以說主語、述語都是由完美的韻文配對組成的,而相對的漢文「豹、人」、「顏色、浮皮、成色、內裡」則是相當平凡,無法經由翻譯而展現出滿文的協和奧秘。還有集陰陽和諧及音韻對仗的如「 yabuci durun aSSaci kemun行是榜樣、動是準則」,「yabuci、|aSSaci」屬陽性, durun、kemun」屬中性、陰性,音韻則有「ci、un」字尾的對比押韻,算是兩層巧思。有的詞句還有用一個音來貫穿押韻三個詞的,像第五課的句子「R ini cisui gUnin i cihai anggai ici tang sembikai,自然任意順口不打瞪兒的說上來了」中,「ini cisui自然」、「gUnin i cihai任意」、「anggai ici順口」三個詞,從漢語來看無什關聯,然由滿語讀來,詞的後段都出現ci音,讀起來也是鏗鏘有聲,是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即使這種詞句看似構不成成語的條件,但如果當成響亮的俗語來看,也未嘗不可。另外漢文的四字成語,書中就多如過江之鯽了,如「 abka na baktamburakU天地不容」、「 jugUn jukiha doohan caha seme補路修橋」、「 cira Sehun SahUn面貌軒昂」、「 cohome urgun de acanjiha sehe特來道喜」、「dahime dalhidara be baiburakU毋庸重贅」、「dahUn dahUn i再三再四」、「 deng seme ilinjafi猛然止住」、「 dubifi kimcirakU忽焉不察」、「eden baksi sere gebu庸愚名色」、「 erdemu dacun才情敏捷」、「 geli dabufi gisureci ombio何足掛齒」、「 inenggi biya be untuhuri manabuha虛度光陰」等等,只要能牢記一二,不只增進自己的國學修養,當滿語會話時,又何愁不能出口成章呢?

談了那麼多『清文指要』的特點,相信大家對這本書應該都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了。現在要談一談有關『清文指要解讀』的內容了,『清文指要解讀』能帶給讀者什麼?除了『清文指要』原有的豐富內涵外,最明顯的優勢就是『清文指要解讀』中有的電腦字體及電腦排版了。這兩種現代科技的成果,可以讓讀者看清楚滿文的每一個圈點,而不用再耗費精神去推敲猜測了,這樣當然可以增加學習的速度及提高學習的興趣。本書的滿文字體有三,一稱為聖經體,是根據一頁滿文聖經殘頁所改良製作出來的字體。二為滿法體,是根據『滿法字典』一書上的印刷字體製作而成的。三是錫伯體,是根據新疆錫伯族小學課本所製作出來的滿文字。這三種字體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評選過程的,故稱得上是俊秀有致、各具特色。聖經體比較開展,用在主文上,滿法體較為內斂,用在目錄、註解上,錫伯體比較像手寫文字,用在廣定遠先生作的滿文序上。相信這三種字體各展所長,搭配使用,應該是能讓讀者耳目一新的。除了各種滿文字體以外,本書所用的羅馬字及滿語音標,也都是自行開發的研究成果。羅馬字及滿語音標在本書中都能順著滿文直行,這不算什麼大發明,而且乍看之下還可能會有些許的不習慣,因為以往都不曾有這麼做的。不過回想一下,以往為了順應電腦排版及漢字橫寫,滿文一直是委屈的、從左到右橫躺在地面上的,而『清文指要解讀』既然是一本研習滿文的書籍,將所有的文字都根據滿文從左到右直寫習慣書寫求得一致,應該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這麼一來,也算是賓主分明了。為了讓羅馬字及滿語音標在本書中能由上到下直行,本書曾試驗著採用好幾種現成的字形,試排之後效果都不算好。因為羅馬字及滿語音標上的點線會在前一個字的下方出現,相互干擾,影響視覺。還好西方有些突破傳統的英文字體是有外框的,這種字體能由上到下直行而適合本書所需,不過英文字體到底還是與羅馬字及滿語音標有些許不同的,本書只能根據這種構圖方式另行創造字形,而無法全盤借用。造字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造出的字也無法稱得上美觀,只能說是堪用而已。這裡面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祈求大家批評指教以謀改進。還有索引的產生,跟電腦排版的關聯十分密切。由於本書所使用的電腦排版技術比電腦打字要複雜許多,因此製作索引就變得比較方便些了,否則單用人力去做索引,是既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另外本書的滿文也是由滿文電腦排版程式所產生的,就是只要輸入電腦所需的羅馬字,就能按照構詞規則產生正確的滿文,免去誤植字母的煩惱。不僅如此,電腦還會將滿文下沿對齊,看起來更為美觀,也節省了不少排版的作業時間。這套技術已經研發十五年了,最早曾在『滿族文化』第十三期中介紹過,是由廣定遠先生引導而構思研發的。檢視當時的字體還相當粗糙,程式也不算是太完整。隨著電腦技術的進展,程式陸續改寫過三次,內涵也大不相同了。當時所用的指令是幕後電腦排版式的,在電腦上竟然看不到排版的結果,非得印出來不可。比起現在的幕前電腦排版,能隨時看到排版結果,顯得是相當落伍的。追根究底,現在電腦科技的進步,對本書的順利完成,確實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其次,本書所標的音標,是以現代新疆錫伯族所說的滿語口語語音為準,所建立起來的標音系統。為什麼滿文的讀音,不能按照羅馬字的發音,卻要另闢蹊徑,由音標記音呢?這個問題相當大,而且似乎從清朝起就開始困擾著不少人。『清文指要』卷上、前言的部分,作者花了一整卷的功夫,教導大家滿語的讀音如何分清伊、「尼伊」的讀法。滿語的讀法,如果是順著記音去讀,就能發出口語語音,那麼『清文指要』就不必花費唇舌,再指導大家怎麼讀伊、「尼伊」了。顯然正是因為滿文的文字系統無法達成這項任務,書上才會出現這些論述的。其實讀音也不僅只伊、「尼伊」兩音有問題而已,還有其他不少字詞的讀音,語文之間是有所不同的,『清文指要』並沒有說清楚、講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當初滿文在四百年前草創的時候,文字和讀音就是分家的。滿族需要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字,為求速效,就借用了蒙古文。歷史記載,明朝萬曆二十七年(西元一五九九年),由大臣額爾徳尼和噶蓋奉清太祖努爾哈齊之命,以蒙古文字為基礎,創製滿文,史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通行三十年後,後金天聰六年(西元一六三二年),達海奉清太宗皇太極之命,對老滿文進行改革。通過部份字母旁加圈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和增加新字母等方法,以統一字母和音節形式的形體,以區別語音,並增設拼寫漢語借詞的字母,使之臻於完善,史稱「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從這段歷史記載可知,蒙古文字要紀錄滿語的讀法,明顯的有所不足,否則皇太極就不必要求達海進行文字改革了。但是新滿文是否就真的完整記出滿語的讀音了呢?當然也沒有。只是拼音文字有一種彈性,它能以較少的字母,以簡御繁,拼出各種音變。這就是新滿文六個元音字母,能拼出滿語口語裡的八個元音,而二十二個輔音字母,也能拼出滿語口語二十九個輔音的奧秘所在。當然,由此反向思考,也可以了解,何以用蒙古文字是永遠無法拼準滿語口語的真正原因了。至於為什麼要採用錫伯族所說的滿語口語語音為準?這是根據愛新覺羅瀛生、安俊、穆曄駿、山本謙吾等滿語專家的看法而定的。他們認為,滿語規範語出自建州方言,也就是所謂的南音。而南音全數由錫伯所繼承,並且傳誦不輟,稱得上是滿語的正統,採用是順理成章的。更何況黑龍江滿語所代表的北音、寧古塔滿語所代表的東音,至今已經消亡殆盡,迫於情勢,也是非用錫伯口語不可的理由。雖說錫伯族現遠居新疆,離東北故土有近萬里之遙,民族區分上也不是滿族,使用別族的語言還說這兩者是一回事,感覺上有些怪異。但現實環境就是如此,正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不得不爾。其實語言與民族的關係往往不像一般人想像中的單純,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各種組合關係存在,滿語和錫伯語之間的關係還算簡單的,想一想漢語中的山東話和廣東話有多大的差異,我們就會慶幸現在所學滿語和錫伯語之間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了。還有滿語中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也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大,在新疆口語和書面語竟然還是一體的。據實地查訪所知,新疆「文言白讀」的技術相當普遍。也就是錫伯族的官員、教師、薩滿、說書人、歌手、作家、播音員等文人雅士,都能看著書面語,說出錫伯口語,並且視為理所當然。現實再反映到文字裡,這也就是何以錫伯文裡,口語字看起來特別多的原因了。再回頭想一想,現在大家讀的英文,不是也在採用「文言白讀」的技術嗎?英文從法語、拉丁語中借來的辭彙很多,這些字既然是法文、拉丁文,當然無法照著字面來唸出英語發音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學英文的時候,要同時學音標的道理了。大家既然都知道英文是不能照著字面來唸的,否則別人會聽不懂,我們何不把這種情況與滿文書面語比照想在一塊呢?只要稍微有這種認識,就會很自然的了解,滿語口語跟書面語當然是可以有差異的,滿文、英文兩者形成的過程都有相當類似情境的。再說錫伯族至今並不用音標記音,這也同英國人一樣。因為口語在生活中自然會與書面語結合,用音標反而是一種累贅。不過我們一般人,生活環境中接觸不到滿語,音標就變成是一種必需品了。所以無論學滿文、英文,我們都需要靠音標來協助正音,這也就是在『清文指要解讀』裡,要不厭其煩的把全書翻譯成音標,來幫助想學習口語的朋友的理由依據了。其實滿語書面語就有口語的影子,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看到許多口語讀法的例子。字典裡說,「sita你瞧」這個字與 「 si tuwa你瞧」相同, sita雖另有「事務」的意思,但它的第二解「 sita你瞧」,卻正好是書面語「 si tuwa你瞧」的口語讀法。由此可知「 tuwa瞧」這個字的口語語音就是ta,而不是書面語所寫的 tuwa。「 jimbi來」的命令式是「jio來」,看起來和口語讀音ju有些差異。可是當我們看到「benju送來」、「gaju拿來」、「isinju到來」、「latunju來侵犯」等由 jimbi所形成的命令式的字尾,都有著口語 ju的讀音時,又不禁會啞然失笑,原來口語也是會在書面語裡光明正大的出現的,只是出來的位置常在不引人注目的後半段而已。而 sita、benju、 gaju、 isinju、 latunju這些字,卻都是百分之百的滿語書面語,它明明紀錄了口語讀音,我們卻會習而不查,忽略掉它們跟口語的密切關聯。還有擬聲詞是滿語裡極為豐富的一種詞類,表示人或各種事物發出的聲音。而字典裡通常收錄的有限,倒是口語裡比較完整,可以從這條途徑,一窺滿語的全貌。像字典裡收錄的 jir jir是「蟲鳴聲唧唧」,而口語中卻還有jir jiyar「鳥鳴聲唧唧喳喳」、 jirde jiyarde「皮鞋聲咯吱咯吱」等。字典裡有lak seme「恰好」,而口語中卻還有lak lak「形容黏」。字典裡有kutung「咕咚」,而口語中卻還有 kutung katang「咕咚咖噹重物聲」。因此我們可以放心的說,口語並不是從書面語裡進化來的,反而書面語卻是從口語裡進化出來的。或者可以說,口語是天然的,書面語是人工的,口語為滿語之本,書面語是滿語之末。書面語當初是用蒙古字創造出來的,它的根本在於口語,只是受限於蒙古字的變化有其限制,在構詞上有的字造的像口語,有的字造的又比較不像口語罷了。千萬不要主從不分、本末倒置,以為書面語就是正式的滿語交談語言才好呢。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口語裡面的常用字也有些許變化。像「doohan橋」這個字,現代語裡已經用「 kurbu橋」來代替了, doohan怎麼讀,一般口語字典也不收錄,怎麼發音,就得到新疆去問老人了。固然現代交通方便,來回查訪,資料倒也容易取得。只是這些罕用字的發音,標準不易拿捏,有的人讀的像口語,也有的人唸起來像書面語,誰是誰非,也不是輕易能夠區分的。不過本書主要口語發音部分都是採用李樹蘭編著的『錫伯語簡志』及『錫伯口語研究』兩書為標準,這兩本書是公認的錫伯語代表作品,裡面紀錄了大部分的常用語彙,因此所註解的口語發音應該可以信賴的,照著唸出聲來新疆錫伯人一定聽得懂,這點讀者請放心。不過本書注音是採用一對一直譯,也就是滿文什麼字,口語就是什麼音,並沒有考慮到意思的轉換。例如wargi在滿文中是西的意思,而口語卻延續著古代女真語的用法,表示是東邊。ci在滿文中是從哪來的意思,而口語卻是向哪去,意思也剛好相反。本書中照著滿文直譯,口語中意思是會倒過來的。但是不照著滿文直譯,又擔心初學的讀者以為書上寫錯了,而引起不必要的懷疑與誤會。幾經考慮,還是直譯比較妥當,至少九成九是正確的,而且不容易橫生枝節。還有一些字,李樹蘭蒐集的字音有多達三種的,當然站在研究的立場上,字音愈多愈能反映現實,可是初學的人顯然是無法吸收的。像 fusihUn有fuciXun、fosXun、fociXun等三種發音,haha jui男孩子、sargan jui女兒、 torhobumbi使圍繞、torhombi圍繞等字也都各有三種發音。其他的像 amtalambi品嘗、bargiyambi收成、 boSombi催促等數十字有兩種發音。甚至相當簡單的助詞「 be把」字也有多種讀音。 be當助詞時,可以唸成b、v,在當代名詞「我們」時,be應當唸成有bo,在當名詞「zang hi be臧僖伯」的 be時, be又還原唸成be,加起來竟有四種讀法。但為了簡單明瞭起見,索引裡面只可能選最常用的v一種發音加以紀錄。如果都不加選擇的註記到書本裡,讀者必然眼花撩亂,反而看不真切了。為此本書對這些字略加選擇,以接近書面語發音的為準,加以保留,例如「 fusihUn卑下」這個字,以fuciXun最接近書面語發音就加以留下,而fosXun和fociXun距離書面語語音較遠,就加以捨棄。對於真的有興趣研究的人,建議可以自行參考『錫伯語簡志』及『錫伯口語研究』兩書,找出一些其他的讀音,以便繼續深入探索。順便解釋一下,學口語有什麼好處?這是許多人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疑問。其實,對只想淺嚐即止的人來說,學口語沒什麼好處。因為既學音標又學字母,對初學者來說負擔很重,也容易搞混,與其什麼都學不好,還不如只學滿文書面語,既單純又容易有成就感。但是對於實際上要翻譯滿文歷史資料的人來說,學口語也許就是不得不從事的必要選擇了。回想滿文創製至今不過四百餘年,卻已經經歷了老滿文、新滿文、錫伯文等三個文字階段,文字雖然變化多端,但是其中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滿語,卻是亙古不變的。滿文興起極速,衰落也快,多少口語字彙,還沒有來得及納入『清文鑑』,清朝就覆滅了。但是這些未曾規範過的口語字彙,卻不斷的穿梭在滿文文獻中,造成滿學研究者的困擾。像『尼山薩滿』裡口語的「 belin age獃阿哥」,本書第十八課口語的「 fudasihUn i fiyo乖謬的屁」等,就是兩個明顯的例子。「belin獃」、「 fiyo屁」這些字都還沒有規範,只在口語裡面流傳。在書面語裡「belin獃」還可以寫成beliyen,本書第四十八課就是這麼寫的,而「fiyo屁」這個字就是完全翻查不到的了。遇到這些情形,懂口語的就有深入一步了解的動力與優勢,至少不至於望著書本、字典發呆,而百思不得其解。另外即使不從事文史研究的人,懂口語的還可以到新疆、東北和老錫伯、老滿族通話交往,閒話家常,聽到不一樣的論點,開展自己的眼界。這些人的人數不多,大多數也生活清苦,和這些人談天沒什麼商機,當然也決不可能增加些許財富,但是少數民族的珍貴價值也就在於其稀有和純樸。能在現世中,用滿語邂逅一個不錯的朋友,能在書本以外,和一個活著的薩滿攀談,在酒酣耳熱中,與四百年前同樣口音的愛新覺羅同聲高歌共舞,這些感受,就是前世修來的福份了。天下事可不能都用勢利眼光去衡量其利弊得失呢。

再其次『清文指要解讀』的特點是,本書中有不少註解,可以在各方面協助讀者認識滿語、滿族文化、清代社會現象、清代漢語口語方言等疑難問題,以減少時空阻隔。其實想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從『清文指要』出版的時代就開始做了。當年『清文百條』出現時,上面只有少許漢字,算是滿語的生字提示。但是僅靠這少許提示,是不容易具體掌握全篇文章的語意的。出版商顯然是感受到了讀者的需要,在重刻『清文百條』時,找了專人將全文翻譯成漢文,如此一來,初學者就比較容易看懂滿文了。又為與『清文百條』有所區別,重刻的版本名為『清文指要』。後來還怕讀者不知道有全譯本,書名甘脆就叫做『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以「兼漢」來打響名號,可知當時對漢文全譯本的需求是有多麼強烈了。然而『續編兼漢清文指要』中並沒有註解一項,推測可能的原因是,當時讀者都是滿族子弟,雖然許多關內的滿族文化已經沾染了漢俗,但是熟知舊俗的老一輩的人還在,關外的滿人也能墨守成規,原有的風習樣貌還是可以經過口耳相傳,而映入大家的腦海的,倒不至於一問三不知,所以也就不大需要註解說明了。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什麼叫做「學清話」、「戴翎子」、「射步箭」、「吐信子」、「放章京」、「前鋒什長」、「十五善射」、「喫大肉」、「義學生」、「背燈肉」、「老誖晦」、「小飯時」等,由於時空距離實在太遠,說起來無一不是相當費解的。週遭既然無人可問,找圖書典籍又費時耗力,因此就需要適時的解說,以便讀者能迅速深入的了解這些詞句的種種背景了。否則只是單純的複製『清文指要』的原文,即使印刷再清晰,讀者仍會覺得好像在讀外文,還是無濟於事的。另書中註解的標記都放在漢文部分裡,以保持滿文的整體感,這也是以往『清文指要』所保有的傳統排版特色。除了註解以外,本書也盡可能的做出索引來了。從索引中,可以看出書中文字出現的頻率。出現上百次的字計有六個,大多為助詞,分別是 akU107次、seme120次、bi122次、i211次、 de257次、 be261次,真正有點名詞意味的單字有七個,即age67次、kai67次、ai68次、 emu78次、 ere79次、 niyalma87次、gisun91次等。而全書滿文2407個單字,只出現一次的多達1489個,佔百分之六十二,其中不乏很普通的字像 aisin金、 akjan雷、 arki酒、 bayan富、 bele米等。所以實在不能武斷的說,出現得愈多的,就是愈重要的字。其中的取捨,還是要靠讀者自己掌握。索引的作用,僅只是希望讀者在查詢勾稽時,會感覺到方便好用而已,並沒有推薦哪些單字非得記誦的用意在,也不是要取代字典。限於篇幅,索引只紀錄單字最先出現的三個頁碼,聊作參考。其實這也是百分之八十三單字出現的範圍,即1989個滿文單字是曾經出現過三次的,一般讀者應該是足堪應用的了。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清文指要解讀』備有一個名為『台北滿族網』的支援網站,網址是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manchu/,隨時提供讀者有關『清文指要』的最新消息。舉凡勘誤、研討、建議、留言等活動,都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如此,或許既可以隨時聆聽到各位方家的指證,也可以將本書的不足及失誤處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清文指要解讀』、張華克校註、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12.10.13.

『清文指要』序(樣張)

『清文指要解讀』,頁一如下:

卷上、字音指要

卷中

一、念滿洲書(樣張)

『清文指要解讀』,頁一七如下:

二、 學清話

三、 學翻譯

四、 考翻譯

五、 經常的說

六、 偶遇朋友

七、 念書去

八、 成材的孩子

九、 作伴

十、 為學要緊

十一、 找朋友

十二、 當差行走

十三、 款待客人

十四、 射步箭

十五、 直言

十六、 交惡

十七、 現成的飯

十八、 為朋友

十九、 及時雨

二十、 囊中之錐

二十一、 叫背書

二十二、 彈琵琶

二十三、 放章京

二十四、 道賀

二十五、 留言

二十六、 拜年(樣張)

『清文指要解讀』,頁六一如下:

卷下

二十七、 作好事

二十八、 老大人

二十九、 舊時候的人

三十、 喫大肉

三十一、 弟兄

三十二、 孝道

三十三、 勸告

三十四、 說情

三十五、 不收禮物

三十六、 看小說

三十七、 穿衣

三十八、 拿書

三十九、 請託

四十、 盤纏銀子

四十一、 買黑豆

四十二、 郊遊

四十三、 發跡

四十四、 下大雪

四十五、 指教

四十六、 生氣

四十七、 真假

四十八、 賤貨(樣張)

『清文指要解讀』,頁一O二如下:

四十九、 賭場

五十、 上墳

五十一、 大雨

註釋(樣張)

本網站所列課文樣張註釋

頁一『清文指要』序的註釋:

(註一):直譯為「manju halangga niyalma滿洲姓氏的人」。

(註二):直譯為「ayan suwayan manju大黃滿洲」,以示貴族身分。

(註三):「dari每」這個字在季永海著的『滿語語法』中稱為指示代詞。dari可用來指代時間,這時要與時間名詞連寫,例如「biyadari每月」。dari除用來指代時間外,還可用來指代動作、行為,並且不能與表示動作、行為的動詞連寫,像本句的dari,就不可以與acaha連在一起寫。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dari之前的動詞,據觀察都是使用過去時,這又與一些後置詞像namaSan、 manggi等的用法是相同的。

(註四):「angga gahUSara yasa Sarinjara張口翻眼」,「張口」的滿文以 ga音銜接,「翻眼」的滿文以 sa音銜接,造成一種押韻的趣味,以便於學者記憶及頌讀。這雖可能是巧合,但是類似的巧合一再出現,也可以推測出原作者在撰寫時是有其用意的。

頁一七第一課、manju bithe hUlara念滿洲書的註釋:

(註卅九):「nikansi漢人們」,由「nikan漢人」綴以複數的附加成分si而成。通常滿語單數名詞字尾有n音的,在轉變為複數形式時,n音都會脫落,例如「hojihon女婿」、「hojihosi女婿們」,「irgen百姓」、「irgese百姓們」等均是。這表示名詞是有詞幹的,而n音屬於附加成分,在另一個複數的附加成分si、 se加入時,n音才需要脫落才行。不過「nikan漢人」這個字在轉變為複數形式時,n音顯然沒有脫落,情況相當特殊,這與第七到底是nadaci還是|nadanci一樣,都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註四十):「 baire babi去處」,並不是要問老長兄要去哪裡,而是說有請求於老長兄的地方。

頁六一第二十六課、aniya arara拜年的註釋:

(註一七九):磕頭是滿族新年請安禮俗。滿族磕頭禮與漢族連續磕頭禮是有所不同的,卑幼見了尊長,必須長跪叩頭,尊長坐著領受敬禮。三叩首後昂首聽命,此時尊長以新年吉祥話祝福,然後卑幼者再一叩首後起身。

(註一八○):尊長所說的就是這幾句新年吉祥話,不外「升官發財、多子多孫」,值得記誦。

(註一八一):表示磕頭禮已經完畢,否則沒有長跪磕頭何必說「ili wesifi te起來上去坐」?

頁一○二第四十八課、fusi賤貨的註釋:

(註二六四):「jaci ohode動不動的」在『清文百條』中作「aika ohode動不動的」,文字雖略有不同,意思卻是完全一樣的。

(註二六五):「wajiha bime又」,滿文意思是「罷了而且」。

(註二六六):mada這個字僅有在關善保編的『漢錫簡明對照詞典』中解釋為「疙瘩」,與肉麻的意思「起雞皮疙瘩」相切合,其他字典均無此解。

生字索引(樣張)

生字索引樣張如下:

『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

目錄

廣序

廣定遠先生給『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作序如下:

編寫說明

『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編寫說明 張華克

『清文指要』是清嘉慶年間出現的一本滿語教科書,而『續編兼漢清文指要』,當然就是『清文指要』的續集了。當年,這兩本書應當是滿族子弟學習滿語的重要參考書,而且相當反映出,當時從龍入關的滿族已經習慣於說漢語了,因此才會有漢譯本的出現。

『續編兼漢清文指要』雖然說是『清文指要』的續集,但是實際上它只是母本『清文百條』中,由『清文指要』所選輯文章的其餘部份,所以其滿文水準,絕對不在『清文指要』之下,讀者當不至於擔心買到狗尾續貂的作品,這點是有必要事先說明的。

『續編兼漢清文指要』比起『清文指要』有一大特色,就是談論滿族特徵的部分特別多。如果仔細觀察,會發覺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滿語教科書,而且保留了許多民族學上值得探討的珍貴資料。

像一開頭的第五十二課「打圍」,描述著說「我初次打圍去,騎的一匹馬,顚的穩,跑的快,襭著撒袋,纔放開圍走著,從草裡跑出一個黃羊來了,我就加著馬,拉開弓,射了一箭…」,就像一幅畫一般,把一個活脫脫的行獵滿人,給描繪了出來。清朝滿人最在乎、最想保存的「國語騎射」,已經呼之欲出,盡在不言中了。

書中對滿人的宗教觀,也有生動的介紹。像第五八課「鬧鬼」,內容有一段「到了我侄子的手裡,因為那兩邊的廂房朽爛的上全拆了,從新翻蓋的上,忽然間就鬧起鬼什麼來了,起初鬧的還好,久而久之,清天白日裡就出聲色,現了形了,家裡的女人們動不動兒的就說是遇見了鬼了,竟有怕死了的,跳神呢是個白,送帋呢是無用…」,這裡提起的「跳神」,正是滿人宗教信仰的特徵,像『尼山薩滿』一書所提的一樣,清代滿人遇到了鬼神等生死大事,首選就是找薩滿解決,『尼山薩滿』一書由於詳細描寫了「跳神」和「神歌」的種種細節,也因此號稱是滿族文學的瑰寶。而『續編兼漢清文指要』更從實際生活中,映證了滿人對薩滿信仰的重視程度。

清代滿人從入關前,就有收留蓄養家奴的習慣。看過『雍正王朝』電視劇的讀者,應對劇中雍正與家奴李衛、年羹堯那種又愛又恨情緒糾結所產生的戲劇性,想必印象深刻。不過電視劇到底不是歷史,有些部分已經遠離了史實。歷史上最有名的家奴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曹家是漢軍正白旗包衣,原來是祖籍遼陽的漢族,在十七世紀淪為滿洲貴族的家奴包衣。曹寅的母親孫氏被內務府會計司挑選為乳母,成為康熙幼年的奶媽,與皇家的淵源密切,因此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擔任過蘇州織造及江寧織造,成為江寧的大富豪,也為曹雪芹創造出了『紅樓夢』中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環境。後來曹家家業被抄,使得曹雪芹衣食不濟,賣字維生,也說明了這種主奴關係破裂後的嚴重結果。看看第八十五課「天生的惡人」,是怎麼形容滿人的主奴關係的「一時性子上來了,把這個雜種的膛開了,纔稱心如意罷咧!過去了的時候,又想著可怎麼樣呢?實在的殺他嗎?第一件火棍雖短到比手強,第二件是家生子兒,所得的與吃的去處,又不由的多疼他些兒。」短短的幾十個字中,把主子的心境,以自白的方式描述出來,相信任何人看到這種口吻,對曹家的發跡與被抄,就不會有太大的意外感了。

此外書中對滿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詳實的記載,像六十五課「拘泥」就提到縫製旗袍的方法「老時候,十幾歲的孩子們,全能彀成全一件衣裳,續上了棉花,合上了裡面,翻過來了的時候,你縫大襟,我就行,這個拿腰坎,那個上領子,烙袖子的烙袖子,釘鈕子的釘鈕子,不過一兩天的工夫就完了,不但那樣,連帽子全是家裡做來著…」其中的「行」、「拿」、「烙」、「釘」等動作,都是做衣服的術語,沒做過衣服的的人就很難了解。第五八課「鬧鬼」,「那個房子住不得,狠兇。起初是我一個族兄買的,從門房七間,到照房五層,狠舒服乾淨來著,到了我侄子的手裡,因為那兩邊的廂房朽爛的上全拆了…」「門房」、「照房」、「廂房」、「五層」等指滿人傳統上所住的四合院,不注意看古裝片的人,是很難懂這些房子的規格的。因此本書中增加了許多語文之外的註解,協助讀者破除時空阻隔,以認識清代社會中的滿族文化現象。

許多研究滿文的人,由於經常強調滿文的「載道」功能,以致難免讓人有些誤會,以為滿語只能用來打官腔,本身的文學功用是有其限度的。其實,滿語的優美,即使透過了翻譯,還是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渲染能力,無論是抒情或是寫景,都有其可觀之處。像第五十六課「明月」,就是一篇描寫月夜的好文章。「我們幾個人,吃了晚飯,坐上了船,不多的時候,月已高升,光輝射照的,就像白日裡一樣,慢慢的撐著船,順著風去,轉過山嘴子去一看,竟是天水一色,大水無邊,真可謂山青水秀,又撐著船將到了蘆葦深處,忽然從順風裡聽見喈喈的鐘聲,到了那個時候,竟把那萬宗的思慮,付與流水,無有不乾乾淨淨了,雖說是超凡出世的神仙,也不是那樣的樂罷咧,因是那樣,彼此暢飲,不知怎樣的天就亮了,人生在世,能遇見幾遭那樣的美景明月呢?徒然過去,不可惜嗎?」。像第八十四課「病入膏肓」,就是詞意肯切的性情作品。「看起他瘦的寡剩下骨頭了,躺在炕上,掙命呢,那個上我慢慢的到跟前,你好些兒了嗎?問時,睜開眼睛拉著我的手不放,嘆著說,這也是我作的罪,病已況了,不能夠脫離我豈不知嗎?自從得病以來,什麼醫生沒治過?什麼藥沒吃過?將好了,又犯了,就是命了,這個我一點兒也沒有委屈處,但只父母年老了,兄弟們又小,再親戚與骨肉全看顧著我罷咧!我就狠著心可離得開誰呢?話將完了,眼淚直流,唉!何等的可歎,就說是鐵石人心,聽見那個話,沒有不動心的呀!」所以要提滿族文學,可不能只講『尼山薩滿』,其實還有像『續編兼漢清文指要』這類的小品集,同樣具有不少的文學素質,值得我們觀賞探討。

再回過來說『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有什麼特色。本書是在『清文指要解讀』的基礎上,改進編寫的。版面上我們把『清文指要解讀』後半部的羅馬拼音、口語音標都搬到前面來了,將之與偶數頁上滿漢合璧的課文,放在相對的奇數頁上,如此提供讀者一個即時對照的環境。這是應廣大讀者及文史哲出版社彭正雄發行人的要求而改變的。彭發行人說:「讀者反映要從滿文對照羅馬拼音及口語音標,要翻閱兩次,十分不便,最好能免翻頁就能對照,那就太理想了。」我們也覺得這麼說相當合理,於是就從善如流了。至於對照的方法,在考慮不破壞滿漢合璧的整體性上,才把羅馬拼音及口語音標放在次頁,也為了避免翻頁,才會把滿漢文字放在偶數頁上,這與傳統上文字都從奇數頁起始,略有不同,但是改變後效果的確很好,查閱絕對方便了許多。另外,為了區隔羅馬拼音及口語音標,我們在口語音標上打了一個星星的記號,讓讀者能夠很快區分兩者的不同。以往,『清文指要解讀』的羅馬拼音及口語音標的外框,現在都根據彭發行人的建議,取消掉了。事實上,在取消外框的同時,我們將這兩種字母也改得扁平化些,以拉大字距,形成自然的區隔,希望讀者能看得習慣。

對於編寫內容,本書的漢譯是比較費心訂正的。像第五十六課「明月」的課文,原書作「偺們前日往西山裡去,何等的快樂來著」,其實原書把「偺們」、「我們」弄錯了,應該是「我們」才對。另外,第八十二課「委屈」的課文,原書作「他們倘若羞惱變成怒,抗拒我們好嗎?」,這又是原書把「偺們」、「我們」翻譯錯了的例子,應該是「偺們」才對。因為滿語中我們、咱們是有嚴格的定義的,不能混用。「我們」是排除式的,不包含聽話的人在內,而「咱們」則是包括式的,聽話的人卻是包含在內的。由於漢語中「偺們」、「我們」定義並不嚴謹,常隨意使用,或許因此導致了翻譯的錯誤。小錯雖無可厚非,但翻譯就是翻譯,還是嚴格些較好,要能忠實的反映出原文的全貌才是正途。在第一○○課「喝酒」一文中,「亂了性子、傷了身子是毒藥啊!長喝使得嗎?」原書譯「毒藥」為「不好藥」,語意費解。『清文百條』譯為「毒藥」,直截了當,意思就清晰多了。本書當然也訂正譯為「毒藥」,以免讀者瞎猜。類似的校勘例子還相當多,我們都在註解中一一說明了,在這裡就不再多說。

本書的口語音標部分,也是我們花了較多心力的內容。例如增音現象,就是口語音標在標音時所必須注意的重點。增音是指詞幹在接綴附加成分時,有時要增加一些音。像以輔音結尾的詞幹後面,接了輔音或以輔音開頭的附加成分時,要根據元音和諧的規則增加元音e或u等音。由於這條規則相當靈活,所以電腦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也幫不上忙,只能根據個案一字一字的解決,雖然校對了許多次,但是也不敢保證沒有漏網之魚。另外像賓格附加成分v,在接在以n結尾的詞幹後面時,要唸成b,可是同一個字的滿文,卻又可能是「be我們」。這種問題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為此筆者跑了好幾趟,向廣師傅請教,才解決了問題。例如第八十九課「朝珠」原文為「manaha biyade be yafan de generede, onggofi bargiyahakU.去月裡往園裡去的時,忘了沒收起來」,這個be該當成「be我們」還是「be把」呢?因為原文的譯文裡沒有「我們」一詞,所以不大好分辨,幸好廣師傅確認是「我們」沒錯,這個口語音標的標音才能確定下來,否則狀況一來,真是不敢隨意下筆的呢!

在羅馬拼音的部分,本書將「I他」、「i的」加以區別開來了。以往同一個i,會代表「他」和「的」兩種意思,似乎不太合理。因為對滿文來說,「I他」是主格,而「i的」卻是領-工具格,格不同,含意也不同,共用一個羅馬拼音,容易產生混淆,所以本書將之以大小寫加以區分。是否合適,還有待讀者的評鑑。

書編寫完了,事情卻還不能說全了。要告訴大家的是,『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備有一個名為『台北滿族網』的支援網站,網址是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manchu/,隨時提供讀者有關『清文指要』的最新消息。舉凡勘誤、研討、建議、留言等活動,都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如此,或許既可以隨時聆聽到各位方家的指證,也可以將本書的不足及失誤處減少到最低的程度。(『續編兼漢清文指要解讀』、張華克校註、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12.10.13.

卷上

五十二、 打圍

五十三、 賭錢

五十四、 大風

五十五、 瘸子

五十六、 明月

五十七、 氣色

五十八、 鬧鬼

五十九、 算命仙

六十、 不成器

六十一、 爛醉

六十二、 老生子

六十三、 貂鼠掛子

六十四、 弔唁

六十五、 拘泥

六十六、 若夢

六十七、 信實

六十八、 裝鬼

六十九、 姻緣

七十、 夫妻

七十一、 大禍

七十二、 金錠子

七十三、 人皮

七十四、 春景

七十五、 買衣

七十六、 家雀兒

卷下

七十七、 遠慮

七十八、 抹臉

七十九、 撒謊

八十、 好馬

八十一、 盛怒

八十二、 委屈

八十三、 亂撒米糧

八十四、 病入膏肓

八十五、 天生的惡人

八十六、 拿腔

八十七、 巨響

八十八、 一服打藥

八十九、 朝珠

九十、 燥熱

九十一、 討人嫌的

九十二、 愁眉

九十三、 傷損

九十四、 奴才們

九十五、 畜牲心腸

九十六、 復元

九十七、 沒坐性

九十八、 怯弱

九十九、 吃藥

一○○、 喝酒

一○一、 提撥

註釋

生字索引

(20051017張華克)

本書為文史哲出版社出版發售,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七十二巷四號。

本書可在全省各大書局購得,海外讀者可上網經由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寄送。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www.kingstone.com.tw/

大陸讀者可上網經由孔夫子書店聯繫店主購買網址如下

http://www.kongfz.com/star/6844/ http://www.mosbook.com/mos/index.asp

摘自:https://sites.google.com/view/taipeimanchu/man-wen-zhuan-shu/qing-wen-zhi-yao

清文虛字

清文虛字

『清文虛字指南解讀』簡介

這是一本重新編排、解讀過的清朝滿語語法書,書中有247段歌詞和許多例句,可以幫助學習的人,深入了解滿語語法結構,很適合已經認識中文和滿文字母的讀者閱讀。

In this re-arranged,translated Manchuria grammar book, the author illustrated 247 pieces of lyrics and numerous sentence patterns as examples, to provide learners all-around comprehension of Manchuria language structure. This book is suitable for readers with ability to read Chinese and Manchuria characters.

この本は新しく編修し、解読した満洲語の文型の参考書です。中には、二百四十七首の歌詞といろんな例文などが収録しました。中国語と満洲語を学んだ人にふさわしい満洲語の文型を、より深く理解できるように工夫して編集しました。

(24x18公分大字足本)

『清文虛字指南解讀』編寫說明

『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是一本清代用傳統方法講述滿語語法的文法書,在清光緒二十年(甲午馬年、一八九四年),由劉鳳山校訂、聚珍堂出版。校訂人劉鳳山,為『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編目、作序,是這本書得以出版的重要催生者。當然原稿『清文虛字指南編』,是清光緒十年(甲申猴年、一八八四年)由厚田萬福所撰寫成的,然而劉鳳山卻又花了十年的時間,一字一句,將厚田萬福的口述資料記錄下來,「補其不足,去其重複」,使原書整個的改頭換面,再均分為上、下兩卷,也可算是本書的半個作者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則是宣統元年(己酉雞年、一九○九年)京都隆福寺鏡古堂版本、由廣祿先生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重新命名為『清文虛字指南』、並由台聯國風出版社所影印發行的精裝本。

原書有「發明」一節,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先抄錄出來,提供讀者一窺當年原書製作時的一些來龍去脈:「著書問世,本為學者之忌,張香濤之輏軒語曾明言之(註一),蓋士生今之文明大備之日,無容剽竊陳言,自立門戶也,而清文不然,自御製諸書外,刊版者無多,更有祕本精鈔,率皆握珠懷玉(註二),以致學者尋徑甚難,茲先生之意,在繼往開來,與好事盜名者,不可同年而語矣。是書為講究清文虛字而設,故旁徵遠譬,不厭精詳,雖先正哈貫庵夫子,有『度鍼』一集,亦未有如是之多也,且未梓行,傳鈔不廣,此其包羅宏富,引譬詳明,雖不敢謂緇銖無遺,而玉度金鍼(註三),已盡入錦囊矣。是書雖引用經典不少,然借助於俚詞鄙句者頗多,蓋清文之口氣,不若此,不克肖其神,為初學設,固不必深文也,兹於原書,稍加修飾,博雅君子,觀者諒之。是書與原本除正筆誤外,尚有增入者若干條,刪改者若干條,然非自用,皆平昔與先生隨時商訂者,兹於刊版之便,全行照錄,但期學者展卷易明,續貂之譏(註四),所不計也。是書原無著者姓氏,兹特於卷首標出,蓋不敢因訂正之名,而掩作者之美也。是書原版尚存,惟係家藏,傳刷不易,今重付剞劂者(註五),為廣流傳也。是書原只一卷,但篇頁較長,兹特梨棗稍小(註六),上下卷分,以便讀者。是書原無目錄、發明,而讀者一時未能盡悉,茲將其二種增添,以資省覽發明。」

(註一):「張香濤」即張之洞,直隸南皮人,同治進士。清末提倡新學的先鋒,大力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李鴻章並列為洋務派代表人物,著有『輏軒語』一書。(註二):「握珠懷玉」語出『周易』,這裡的意思是把好書藏起來自娛,而不肯與人分享。(註三):「玉度金鍼」以金玉比喻為精華所在。(註四):「續貂」,即「狗尾續貂」,原為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任官浮濫之餘,貂尾不足,即用狗尾代之,稱為「狗尾續貂」,以諷刺封爵太濫。後來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面。(註五):「剞劂」音「積決」,即雕刻用的曲刀,意思是雕刻出版。(註六):「梨棗」即書版,古代刻印書籍多用梨木、棗木當書版材料,所以「梨棗」就成了書版的代稱。

從原稿問世,到現在的『清文虛字指南解讀』出書,匆匆一百二十二年過去了,人世間的滄桑還真是細說不完的。不過其間這兩位編輯發行人劉鳳山、廣祿,似乎有著某種的相似人生際遇,倒是值得在此一提。劉鳳山在武昌起義時,是以廣州將軍的身分,在粵遭革命黨人投擲炸彈炸死的。當時他的屍體焦爛,體無完膚,狀況甚慘。一本滿文書的校訂人,怎麼會牽扯上了辛亥革命,還成了罹難者,令人感到驚奇。而再版的發行人廣祿先生,生前長期擔任立法委員的職務,並且身分一直是引起政治紛爭的終身立委。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如波濤洶湧般的新科增額立委開始進入了立法院,終身制的時代也隨之結束。巧合的是,廣祿先生在次年就去世了。這兩位編輯發行人,在當時的人生舞台上,顯然都遭逢了強勁的政治衝擊。即使是位高權重的社會精英,卻也因為是被改革的對象,而有著許多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即使他們在自己事業、乃至身家性命都遭受強大壓力的關頭,卻還能以發揚民族語文為己任,盡其所能的出版滿文好書,使優良文化得以永續傳承。那種毅力與眼光,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了。

說到清代出版的滿語文法書當然不止『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一本。大致上先後出現的有: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清書指南』中的「繙清虛字講約」、康熙三十九年(一七○○)『滿漢類書』中的「字尾類」、雍正八年(一七三○)『清文啟蒙』中的「清文助語虛字」、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清語易言』、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三合便覽』、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清文接字』、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字法舉一歌』、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等近十本,而『重刻清文虛字指南』在同類書籍中,雖然刊行最晚,但比較起來其內容充實,敘述詳細,舉例豐富,反而是一本出類拔萃的佳著。這本書主要的特點是,認為瞭解虛字才是學好滿語的關鍵,藉著虛字講述滿語的語法。而所謂的虛字主要是詞的構形附加成分,還包括後置詞、連詞、語氣詞這一類虛詞以及一些副詞等,很能解決一般人在學習滿語時,所遭遇的困難問題。全書共分二四七段,上卷一一五段,下卷一三二段。每一段用幾句韻文口訣做標題,講解一個或幾個有關的虛字,扼要說明這個虛字表示的語法意義和用法,然後舉例。例句則多取材自滿漢對譯的儒家經典,偶爾採用一些日常用語,以求照顧到各個學習階層的所需。另外劉鳳山所作的編目,使讀者查閱方便,韻文口訣則有促進記憶的功能,都是該書的顯著優點。

如果一本書都是優點,那麼我們只要繼續影印,就能夠加以使用了,當不至於再大費周章,重新排版寫這本解讀的。事實上『清文虛字指南』有一些基本問題,無法克服,還非得重製版本,才能加以解決。一、鏡古堂版的『清文虛字指南』有與清代一般民間滿文出版品一樣的毛病存在,就是刻版不清,品管草率。滿文經常是-Sa-、-Se-、-ca-、-ja-不分,圈點又忽隱忽現,漢字魯魚亥豕,讓初學者讀起來頭痛不已,寸步難行。二、例句文言過多,不合現代人胃口。清代滿人讀書是可以考滿文繙譯官的。從順治朝起就有繙譯童試,雍正朝就有繙譯繙譯鄉試,乾隆朝就有繙譯會試,錄取繙譯生員、繙譯舉人、繙譯進士等大大小小的官職。像劉鳳山就是以繙譯舉人出身,逐步升遷到廣州將軍這個職位的。而考試的內容不出滿漢對譯的儒家經典範圍,像『御製滿漢翻譯四書』就是必考的題庫,而『易經』、『尚書』、『漢書』、雍正皇帝的『聖諭廣訓』等,也都是應考者不能忽略的重點。所以『清文虛字指南』也從其中尋找例句,以順應考試趨勢。只是這類例句的漢譯部分都是古典文言,冷僻的詞彙、詰聱的語法,跟所翻譯出來的滿文通暢淺顯,根本無法搭配,反而增加了學習者理解滿文的難度。何況現代人的古文程度普遍不如清人,學習起來當然會顯得更加吃力,所以非改不可。三、全書段落安排,漫無系統,乏善可陳。像上卷第十九頁談oci,韻文口訣是「由此及彼言所以, oci下用ombi托,若在若往de oci, be oci若將若把說」、下卷第三十二頁又談起oci,韻文口訣是「oci ome連ofi,乃是因為可以說,若是可以如何語, oci ome ohode」,為什麼相同連貫的主題要分別到上、下兩卷中談,相信作者、校訂人或許自有其邏輯說詞,只是一般讀者未必能加以理解,常會覺得莫名其妙,還造成學習時的混亂。類似的情況在書中相當多,當然也有改善的必要。

『清文虛字指南解讀』對上述三個難題的解決方法是,一、將『清文虛字指南』全書重新打字排版,再利用電腦字典校對詞彙的正確與否,務必盡可能將百分之百正確的滿文字句呈現出來,以糾正早年刻版不清的毛病。二、加強註解的內容,儘量將漢譯文言古語的部分,繙譯成通俗的白話,以便讀者將學習的精力,完全投注在研習滿文身上。三、在不改變『清文虛字指南』本文的條件下,將全書二四七段內容統一編號,打通上下兩卷的藩籬。且將韻文口訣編為標題目錄連成一氣,讓讀者很容易的就能看到要討論的虛字成分,而能直接切入主題,還可以方便頌讀記憶。另外也按照一般教科書慣例增編生字索引篇,將書中所有的滿文生字重新排序統計,每個字依序編列五個索引紀錄,可以找出該字所在的頁數及行數,以利學習時快速查閱及相互徵引。

對於本書中漢字的處理,有些字改成現代人比較瞭解的形式。像書中第九段的「那」字,現代的寫法是「哪」,原文是「ya wang ni harangga, ya gung ni duka,那王的屬下,那公的門上」。這兩句話,如果只看漢文,會以為有一個王,姓那,又稱為那王。有一個公,姓那,又稱為那公。剛巧滿族中那姓是個大姓,姓那的不少,很容易讓人產生出這種聯想。其實看了滿文就會瞭解,這個想法是不對的。滿文「ya wang」意思是「哪個王」,「ya gung」意思是「哪個公」,和姓氏無關。古文中「那」、「哪」不分,看書的人需要自行揣摩,有時一不留神就會產生誤解。現代「那」、「哪」都有明確的使用範疇及語意,因此只要不是四書五經的經典文字,我們會將有歧意的字都略為更動,改成大家看得懂的字詞,「那」改成「哪」就是其中一例。而類似的古寫、今寫不同的字,我們都儘可能換成今寫,以便利讀者閱讀。鞾子的「鞾」換成「靴」、祇看的「祇」換成「只」、方纔的「纔」換成「才」、遲悞的「悞」換成「誤」、摩拊的「拊」換成「撫」、能奈的「奈」換成「耐」、狠近的「狠」換成「很」、陞官的「陞」換成「升」、過脉的「脉」換成「脈」、舍舊的「舍」換成「捨」、仝居的「仝」換成「同」、豫備的「豫」換成「預」、倉猝的「猝」換成「促」、成讎的「讎」換成「仇」、隄防的「隄」換成「提」、甯可的「甯」換成「寧」、湻樸的「湻」換成「淳」、醕厚的「醕」換成「醇」、濳消的「濳」換成「潛」、不憶的「憶」換成「意」、用工的「工」換成「功」、畧微的「畧」換成「略」、微須的「須」換成「許」、發獃的「獃」換成「呆」、能賸的「賸」換成「剩」、這們的「們」換成「麼」、逈異的「逈」換成「迥」、讓于的「于」換成「於」、而后的「后」換成「後」、喫飯的「喫」換成「吃」、這箇的「箇」換成「個」、搶辭的「辭」換成「詞」等,至於還有一些在電腦上表現不出來的古字、俗寫,改正後我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示了。不過書中偶爾也有保留古寫的時候,用意在於避免發生誤解。像書中第七十五段的例句「yabun tuwakiyan sain ofi, niyalma teni kunduleme tuwambi,因為品行好,人纔敬重」,考慮在將「纔」換成「才」以後,出現的「人才」又還有其他的意思,與原來的文意不合,所以「纔」才仍然採用古寫。還有繙譯的「繙」,今寫是「翻」。我們卻在書中採用了古寫的「繙」字,看起來有些古板。原因是書中歌訣很多,用字儉約,「繙譯」兩個字常只用一個「繙」字來代替,於是比較起來,古寫的「繙」字意思幾乎等於「繙譯」,而「翻」字意思多樣,有「翻臉」、「翻印」、「翻騰」、「翻砂」等等字義,並不能明確指出是「繙譯」。像第一四八段的韻文口訣是「 inu本繙是亦也,上用長音整字托」,用「繙」就比「翻」清楚些,這也就是我們看起來有點食古不化的樣子,還在用「繙」而不用「翻」的背後原因了。

滿文之中有些字是直接取用漢音的。像書中第九段的「ba wang霸王」、「jang liyang張良」,滿文就無可避免的直接拼寫了漢音。在書末尾附帶的生字索引中,對處理這些漢音滿文,我們的方式是,將與滿文同音的漢字,放在漢譯的末尾,例如「ba霸」字的漢譯為「地方,里數,霸」,最後一個「霸」字就是漢音,而前面的「地方,里數」都是「ba」字原來的滿文意思。這樣安排是因為書中篇幅不夠,不能像字典一樣的,用較長的篇幅來說清楚哪個解釋是滿文原來的意思、哪個解釋是漢音的音譯,只能用前後的順序,來略事區分了,這一點還請讀者多加留意。不過有些字,由於只有漢音,沒有滿文的同音字,我們的處理就方便許多了。像「liyang良」這個滿文字,解釋為「良,漢字良之音」,讀者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這是一個漢音滿文,是為了譯音而設,而不致誤解以為這個字也有滿文「善良」的語意了。篇幅上的限制,也使語解安排上有些變通。像以「miyamiki欲修飾,欲打扮」、「miyamikini欲修飾打扮呢」為例,後者原來的解釋應該是「欲修飾呢,欲打扮呢」,然而篇幅限制漢譯語解的長度只能有七個字,於是漢譯的頭尾就共用了,標點也去掉了,以符規格。對於生字索引,本書是儘可能採用量身製作的方式的,以適當的譯文,配合內文。像第八十三段的生字「tuwakiyara執」,在字典上的解釋只有「看守」一解,而本書則加上另解「執」,以便呼應內文。又像第四十三段的內文「seibeni ioi han amba muke be eberembure jakade昔者禹抑洪水」的生字「ioi禹」,在字典上的註解只有「古樂器名,狀如伏虎」,寫作「左吾右文」,音宇。本書則加註「禹字」,不只利於翻查勾稽,也可學習到一般字典上所沒有的語解。

註釋中有些滿文的寫法,需要在此說明。註釋是要為解釋原文而設的,為了讓讀者能直接比對出我們所要解釋的文字是什麼,因此註釋中滿文的寫法,就採用原來的語法狀態,而不加以更改。例如第三十四段例句中有「abka de teherembi 參天、 na de jergileci兩地」,這兩個詞組,是取材自『易經』裡的術語。如果以「參天」的形式來當成標準,「兩地」的滿文就要改寫成「na de jergilembi」才合理。只是這樣寫下去,文字格式會產生差異。擔心有的讀者可能因為不清楚其中改寫的原因,以致尋找不到要解釋的焦點,如果產生了誤會,那就不大好了。因此我們直接引用原文,即使在語法上可能發生斷章取義的瑕疵,格式上也有不太統一的毛病,但為了能讓大部分讀者方便,也只好請一些看得出問題所在的讀者諒解了。

前面曾經提到過,原書的編目標題,都製作成韻文口訣,有促進記憶的功能。只是在閱覽上,還是要把握一些方法,才能把這些韻文口訣串聯起來,發揮其原先預期的功效。例如第六十五段,標題韻文是「串文斷落-ra -re -ro」。乍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可是如果將本段的標題韻文和上段的標題「-me字平平往下串」意思對照著看,就會瞭解,這兩段的標題韻文是有所關聯的。意思是說,串文的時候,語氣平平的時候用-me字,而語氣帶著斷落的時候用-ra -re -ro字,兩段都不能單獨來看。類似的例子像第六十七、六十八段,標題韻文是「揣度已往用-fi bi,正當其時-me bi多」,分別來看也是意思模糊,串聯起來看意思才會清楚些。

還有標題韻文也要對照著例句內容來看才行。像第三段標題韻文是「把將以使令教字,共是七樣盡繙be」,細數「把、將、以、使、令、教」共是六樣,標題韻文則寫成「七樣」,很容易讓人以為標題有待商榷。其實看清楚例句內容,我們就會曉得,「教」字的例句有兩類,「amban oho niyalma be tondo okini sembi教臣子忠」動詞是okini,屬於「間接命令式」,「niyalma be sain gisun gisurebumbi 教人好說話」動詞是 gisurebumbi,屬於「使動態」,真的有兩類不同的「教」字存在,相當明顯。所以韻文說有「七樣」,就真是有「七樣」,並無不當。還有韻文為保持其順暢易讀,通常不加頓號區分。像第一九九段,標題韻文是「emke emken i一一逐一」,三個滿文字怎麼斷句,是「emke emken i」?還是「 emke、 emken i」?或是「emke emken、 i」?對照著例句內容來看,答案是「emke emken i」。因此標題韻文和例句內容要參照著閱讀,才是正途,缺一不可。

由於滿文會有些形態上的變化,因此標題韻文的主題,有時會和例句內容不盡相同。像第六十八段,標題韻文是「正當其時 -me bi多」,對應的例句是「sula gisun gisureme bisire de正在說閒話」,「 -me bi」變成了「 -me bisire」,剛學滿文的讀者一定會看不懂這兩者是什麼關係,其實 bi、bisire是同一個字,只是形態上有點變化而已。又像第一○○段,標題韻文是「 acambi上必接ci」,對應的例句是「ehe be yabuci acarakU不應作惡」,「 acambi」變成了「acarakU」,這也只是形態上動詞從肯定變成了否定而已。滿文裡類似的狀況還很多,遇上了可以與老師、同學討論,總有人會看出癥結所在而很快找到答案的。

『清文虛字指南解讀』在編寫過程中,遇到原書字跡渙散不清的時候,也會參考新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的『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字句加以校對。對保持本書內容的正確性,有相當的幫助,在此謹向新疆人民出版社表示誠摯的謝意。不過那本由關永生先生手抄的滿文書籍,或許是過於忠於原稿的緣故,連目錄的頁次都是從原書上照搬下來的,當然在新製版面不是全同於原稿的情形之下,這個頁次部分的資訊是幾乎完全無效的。還有原稿的某些錯字,新疆版也似乎沒有更正。像漢字方面,第六十二段「除邪崇正,去危就安者也」,「去」字就都寫成了「云」字,第九十四段「明其道不計其功」,都漏印了「其功」;滿文方面,第八十三段「nuhaliyan derbehun ba, handu jeku de acarangge下濕者宜秔稻」的「derbehun濕」字就都寫成了「durbehun」,第九十四段「eberi不及」都寫成了「ebele這邊」。這類例子還相當多,就不再贅述。在此提供這個消息,供有意閱讀新疆版的讀者參考。不過新疆版有一個排版上的優點,本書倒是參考採用了。就是所有的例句,都不加間隔連寫,只以逗點區分。因為例句很多是只有一兩個字組成的,原書就已經有將許多短句集中在一行裡處理的情形,如此可以節省篇幅,減少讀者的負擔。本書評估之後覺得這種排版方式確實不錯,就從善如流照樣做了。另外註解漢譯文言古語有關『四書』的內容,多採自台灣力行書局發行、吴陵王天恨著的『四書白話句解』。這本書是家傳寶典,有五十年的歷史,內容詳實,歷久彌新,很有參考價值,也在此向編寫、出版這本『四書白話句解』的人士致謝。

最後要附帶一提的是,許多人對滿語語法感到陌生,這固然與滿語文法書出版得較少有些關係,另外也和一般人的缺乏滿語語法常識有關。滿語是一種與日語、韓語語法極為接近的語言,國人會日語、韓語的人士頗多,說起來等於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滿語語法概念了,因此對這些人來說,學好滿語可說一點也不難。至於一般不會日語、韓語的人士中,會說英語的人相當多,而英語的性、數、格、時、式、態等觀念,也可以運用到滿語之中,兩者也十分類似,因此會些英語對學好滿語可說也是有幫助的。至於對一些完全不懂外語的朋友來說,想瞭解滿語語法也不會太難,因為其實只要你會說漢語,整個系統的定律就已經隱含在其中了。語言學大師杭士基認為,世界上有普遍語法,其深層結構是普世皆通的,這正是現代語言學的奠基所在,也為許多專家所證實。這套理論最精采的論述,在於幼兒語言的習得。幼兒語言的習得環境並不如想像中的完美,父母親所說的語言,經常是支離破碎,從來就沒有「整個系統的定律」,然而,幼兒卻總是能在三歲左右忽然習得語言的精髓,並且突然出口成章,讓天下的父母親感覺驚奇。因此,不管哪種語言,要學,就必然會,因為所有的規則都已經在大家的遺傳基因裡了。如果老是感覺自己看不出整個滿語語法系統的規律,那是因為根本還沒開始用心在看,只要用心,所有的語法規則會忽然間浮現在腦海中而整體習得的。因此,對有意閱讀『清文虛字指南解讀』這本書的讀者,我們建議大家,要學好就得反覆閱讀及練習,多記頌全書二四七段韻文口訣,學而時習之,一年半載之後必然會有成果出現的。

書編寫完了,事情卻還不能說全了。『清文虛字指南解讀』備有一個名為『台北滿族網』的支援網站,網址是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manchu/,隨時提供讀者有關本書的研討及滿文活動消息。當然,習慣寫信的讀者也可以採用郵寄信函的方式來表達,信寄「映玉文化出版社」地址即可,效果也是相同的。映玉文化出版社是熊映逴先生所創辦的出版單位,肯不從流俗,出版極為冷門的滿文作品,古道熱腸,令人欽佩。封面內頁的英、日文簡介,是由內人映美率領孩子為元、為芳合作添入的,看來大家都希望這本書能廣為傳佈。

本書承蒙廣定遠先生特地在七十壽辰百忙期間,揮筆賜滿文序,敬表謝意,順頌廣老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至於這兩句吉祥話的滿文怎麼說,請翻閱書裡第四○段課文即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張華克20061108)2012.10.13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清文虛字指南解讀 / 張華克校註. -初版.

臺北市:映玉文化 , 民95

295面; 24x18公分. 附索引

ISBN-13:978-986-82124-1-1 (平裝)

ISBN-10:986-82124-1-3 (平裝)

1.滿洲語 - 讀本

類號:802. 918 流水號:95019027

───────────────────────

───────────────────────

書 名:清文虛字指南解讀

著 者:厚田萬福

校註者:張華克

發行人:熊映逴

出版發行印刷:映玉文化出版社

電 話:(02)2914-7982 傳真:(02)2915-3686

地 址:台北縣新店市寶興路58巷7號2樓

總經銷:富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8245-7398 傳真:(02)8245-7689

地 址:23584台北縣中和市中山路二段366巷10號2樓

電子信箱:fuyu8@ms67.hinet.net

實 價:新台幣三六○元

初 版:中華民國九十五(2006)年十一月

───────────────────────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書2012年以前在全省各大書局可以購得,海外讀者亦可上網經由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寄送。惟庫存已經售完,書局亦不再補貨。有需要的讀者,請直接來函收件者: "張 華克" <changhwaker@yahoo.com.tw>購買。(文字:張華克2013/02/17更新)

大陸讀者可上網經由孔夫子書店聯繫店主購買網址如下

http://www.kongfz.com/star/6844/ http://www.mosbook.com/mos/index.asp

摘自:https://sites.google.com/view/taipeimanchu/man-wen-zhuan-shu/qing-wen-xu-zi

達呼爾稿

達呼爾稿

『達呼爾故事滿文手稿』簡介

資深國代胡格金台先生,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用滿文寫稿,名為『達呼爾故事滿文手稿』。這本書可稱為是一本奇書,因為完全沒有漢字。讀者只能從封面及自序的漢字中勉強猜測到書裡的內容。不過只看漢字的自序也會上當,因為其中所說的與滿文的自序又有許多的不同。現在把漢文、滿文的自序一起陳列出來,讓讀者領會到,為什麼研究清史不能只看漢文。因為作者在寫滿文的時候,思維的方向有可能不同,以致透露出更多的資訊。想要深入研究,就得認識滿文。而這本書的自序,就是一個說明這種現象的很好的例子。

由於書是手稿的形式出版的,認識胡格金台先生書寫格式成了首要任務。書裡的滿文「ngge」看起來像「ige」、「dahUr」一律寫作「dahor」、「fa」與「wa」沒有區別。凡此種種,讀者都要加以適應,否則是看不下去的。

故事分十七段,主要是講達呼爾少年英雄巴圖的故事,全書一氣呵成,真要細讀,十七段故事是可以很快讀完的。在第一段的前面有「疾風勁草(hahi edun mangga orho)」四個滿字,看起來像是本書真正的書名。第一段的標題是「巴圖在戰亂中遇到阿倫」,講述巴圖與阿倫相遇的過程。這一段筆者翻譯出來提供參考,就像電影的加演片一樣,只能點到為止,不能十七段故事全譯。另外十七段故事的篇名也翻譯出來了,讓讀者對全書有個大致的印象。

還有胡格金台先生在滿文的自序中自稱「布特哈正黃旗第十八牛彔人」,據了解所謂「布特哈」(butha),有兩個解釋。(一)也寫作「布特罕」。滿語butha音譯,意為漁獵或打牲。引申為打牲部落。清朝時候對居住在現在嫩江流域及大小興安嶺一帶的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錫伯、赫哲等漁獵民族,都稱為「布特哈」(二)是清朝時候政區名。康熙(1662-1722)中,於布特哈諸族編置旗佐,設布特哈總管衙門於嫩江西岸宜臥奇,亦作伊倭奇,又稱扎克丹。在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境內。初置索倫、達斡爾總管二員,俗稱打牲頭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嫩江為界分東、西路布特哈,分駐於博爾多和宜臥奇,各設總管,分編八旗。而本書的作者自稱的「布特哈」就是指內蒙古的「布特哈」,也就是現在稱為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地方。

序(原漢文序)

羅剎人,自一六四三年開始向東侵入時起,在其無情武器下首先遭殃的無辜者,就是散居在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流域和興安嶺一帶廣大區域的索倫、達呼爾、鄂倫春、費雅哈、赫哲等各部族。所有這些部族人世世代代在此一山清水秀、風光明媚的佳麗自然環境裡面,聚居著,遷徙著,自由自在的射獵馳騁,度其無憂無慮的平安日子。但一遭羅剎人東侵的鐵蹄踐踏,立刻廬舍為墟,生靈塗炭、血染沙場、哀鴻遍野,變成一幅凄慘荒涼的景象。但壓力越大,反抗力越強,這些部族人,在飽受羅剎人的侵陵禍害之餘,都恨入骨髓,咬牙切齒,以圖伺機復仇。其中達呼爾族挺身而起,直接對抗的勇敢行動,更是轟轟烈烈,他們有加入清廷的討伐行列者,表現卓越,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跡,但這些事跡,大多是因地居邊陲遙遠,又缺乏文字的記載,流傳不易,純賴口頭傳達,供作後人茶餘酒後的談話資料而巳。達呼爾人雖然使用自己的蒙語,但從小即讀滿文,故以滿文書寫時,無不家喻戶曉,茲擇流傳於達呼爾的故事十七則,以滿文書寫,俾供學人參考,疏漏之處,尚析不吝教正。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胡格金台識

序(由滿文譯成)

俄羅斯人,從一六四三年開始,侵犯東來。他們無情的武器,讓無辜的人遭殃,那就是散居在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流域和興安嶺一帶廣大區域的索倫、達呼爾、鄂倫春、費雅哈、赫哲等各各部族啊。凡是這些部族人,原本世世代代在這一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聚居生活、自由馳騁漁獵,過著無憂無慮的平安日子。但是俄羅斯人東侵,這些部族人被來臨的鐵蹄踐踏而受難,忽然間房舍損壞,眾生危殆,哭聲遍野,四顧茫然。但欺凌的力量越大,反抗的力道也越強。這些部族人,在承受俄羅斯人的侵害之餘,都恨入骨髓,咬牙切齒。終於這復仇的時機來了,那就是所有部族人都把俄羅斯當仇敵來對抗,其中達呼爾部族人更加入清廷的討伐俄羅斯軍隊行列,奮力建功揚名,受到各界不少好評。無奈這些卓越事跡卻大多煙消雲散了,那就是由於達呼爾人的居處偏遠,外傳不易,事跡又缺乏文字的記載的緣故。只靠口語傳達後世,成為群眾茶餘酒後談話的故事。這些故事原來是漢字寫的,是達呼爾人講說的過去事跡。在翻譯這些故事與準備出版期間,得到莊吉發先生的大力協助,在此致謝。尚析專家閱讀後給予批評指教。

布特哈正黃旗第十八牛彔人

胡格金台

疾風勁草

第一、巴圖在戰亂中遇到阿倫

一年冬天,大約深夜二三更時分,在達呼爾人聚居的鄉村裡,忽然間人聲、馬蹄聲一齊出現,雷打海嘯般的刺得人耳朵發聾。還有雞飛狗跳的騷動聲,女人、小孩的喊叫聲,把正在睡覺的男人們驚醒了,他們立刻起來,就在昏暗的室內,各自把自己武器、木頭、棍棒等傢伙抄了起來,都從帳蓬跑了出去,包圍進入騷亂的地方,進攻俄羅斯軍隊。俄羅斯來了!快救命!不斷喊叫聲傳來耳中,這時群眾方才知道,俄羅斯軍隊擄掠來了,向來應該靜悄悄的鄉村,忽然間變了樣子,成為可怕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像熱鍋裡螞蟻一樣煩躁,只是在時運不濟的時候,要逃走是很困難的,所以不是中槍,就是被火焚燒,即使是小孩子,也不能倖免。這場戰亂中所有的達呼爾男人都捨命對敵作戰,其中有個叫巴圖的少年,是有名的英雄,他一人就砍殺了許多俄羅斯人,其餘的俄羅斯人,畏懼巴圖的威力,就撤退敗走了,巴圖努力掌握這個殺敵的機會,原是想保護他的家人一起逃出去的。沒想到他的父親、母親及他的哥哥都在混亂中失散得無影無蹤了。本來他的妹妹是單獨一人跟在他的背後來的,只是現在又看不見了,巴圖只好儘著力量高聲喊叫,然而卻沒有回音。眼睛一直看得疲乏了,腿腳一直跑得疲乏了,他的家人還是一個人都看不到。忽然間從近處茂密的草叢裡頭,有一陣虛弱的哭聲,傳入耳朵,巴圖心想,料不定這或許就是我的妹妹巴敏呢!馬上連跑帶跳的過去了。他連著喊叫說,「巴敏妳身體哪受傷了呢?」就把那個女孩抱了起來看,沒想到,那個女孩並不是他的妹妹,反而是一個一點都不認得的年輕小姐,因為她站不起來,而坐在地上。巴圖想到救人要緊,就背起那個女孩,放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自己再返回原處,去尋找他的家人了。這時天漸漸亮了,到處看得到被俄羅斯人殺害了的人的屍骸,巴圖就把死去人的屍骸一一翻轉了來看,雖然看不見他家人們的屍骸,巴圖心想,或者家人已活著逃出去了吧!忽然他想起了他救助過的女孩,就回去安放她的地方。巴圖到了那裡一看,那個女孩已經從昏迷中甦醒過來了。巴圖上前問說,妳的身體受傷了嗎?那個女孩說,是的,我的一隻腳受傷了,現在好些了,昨天晚上是你把我放在這裡嗎?巴圖回答,是的,我的妹妹原來藏身在附近,我逐退俄羅斯人以後,就來尋找我的妹妹,她卻已經不見了,反而在那裡遇到了妳,就把妳背負到這裡來了,說來真是失禮。巴圖回答時,那個女孩說,哪兒的話!我有你的救治,除了致謝外,哪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巴圖詢問,我本來不認得妳,想問芳名為何?那個女孩說,我的名字是阿倫,就住在右邊的村莊裡,我們家是開藥鋪子的,您是哪裡人呢?女孩問。巴圖說,如果是那樣,你是汗彌伯父他的女兒啊!現在伯父伯母身居何地呢?我的名字是巴圖,我們的家離此處不遠。阿倫說,昨天俄羅斯軍隊來擄掠的時候,我們都還在一起來著,無奈母親先讓我逃,我跑動的時候,我的腳因為受傷了走不成,暫時進入茂密的草叢裡面,幸好得了你的救助,只是不知道父親母親身居何地?阿倫啜泣著,求巴圖把她送去她的村莊,好再和她的父親母親會面。巴圖就背負著阿倫走,路過山邊的時候,忽然看見幾匹披了韁繩沒有主子的馬匹,就把那些馬匹趕進一個隘口,捉住了二匹馬,二人各騎一匹馬,向阿倫的村莊去了。不過來到村莊一看,根本沒有阿倫父母親的蹤影,房屋庭院都很凌亂而且損壞了,阿倫一面哭一面向巴圖說,現在事情已經這樣了,俄羅斯人料不定又會來,我們最好快點走。二人騎上了馬,進入躲避戰亂的人群中,經過許多危險,好不容易來到了璦輝,才稍許安全了。 (註:璦輝即今黑龍江黑河市)

第二、工作場合,兄妹相稱。

第三、巴圖阿倫,喜結連理。

第四、揮別新娘,投身軍旅。

第五、以德報仇。

第六、雙喜臨門。

第七、克敵致勝,英雄揚威。

第八、辦理墾務,籌備軍糧。

第九、藉口發疹,離別璦輝。

第十、美意成仇。

第十一、迫於形勢,母子逃亡。

第十二、念舊拋新。

第十三、為斷子念,刻意避走。

第十四、克服仇敵,請假探母。

第十五、遇外祖父,也會父親。

第十六、一封書信,知悉詳情。

第十七、家人團聚,又添新媳。

(『達呼爾故事滿文手稿』尚未出版 2006.02.15.張華克)2012.11.12更新

摘自:https://sites.google.com/view/taipeimanchu/man-wen-zhuan-shu/da-hu-er-gao